> 专题专栏 | > 归档专题 | > 艾滋病防治(已归档) | > 医学常识 |
艾滋病流行概况
目前全球 HIV 感染者/ AIDS 患者最多的地区为撒哈拉以南非洲 目前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经过散发期、局部流行期已转入广泛流行期 |
艾滋病 (AIDS) 是由于感染艾滋病病毒( HIV )而引起的以免疫系统损害和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
艾滋病传播迅速,病死率极高,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全球至 2002 年底约有 6900 万人感染了 HIV 病毒,已有 2400 万人死于 AIDS 。在全世界范围内,艾滋病在死因谱中排在第 4 位。
一.艾滋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源
目前认为,感染 HIV 的人是本病惟一的传染源,包括 AIDS 患者与无症状的 HIV 感染者。从检测方面的证据看, HIV 感染者和 AIDS 患者的各种体液均有传染性,其血液、精液、唾液、宫颈分泌物、脑脊液、眼泪、乳汁和尿液中均可分离出 HIV 。但从流行病学的证据看,主要是通过精液、宫颈分泌物和血液,经破损的皮肤或完整的黏膜传播,其他体液因病毒载量极低,目前认为不具有传染性。
艾滋病具有较长的潜伏期 ( 从感染 HIV 到出现临床症状,平均为 8~10 年 ) , HIV 感染者无症状,体表外观等一般状况正常,与常人无异,有很强的传染性。
处在窗口期的感染者同样具有传染性。
传染性的强弱与感染者体内 HIV 的病毒载量、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等有关。
传播途径
|
1. 性接触传播:异性性接触、同性性接触和双性性接触是 AIDS 传播的最常见方式。全球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大约 75%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男性同性恋和男女之间的性接触以及双性恋均可相互传染。 肛交是最危险的性接触传播途径 。
HIV 的性传播与许多因素有关,如性伴数、性伴的感染情况、性接触频率和强度、有无患梅毒等其他性病以及生殖器局部的损害程度、性交方式、有无吸毒、有无保护措施等。
2. 血液及血制品传染: HIV 可通过输血、不规范单采血浆、使用 HIV 感染的血液制品以及医疗器械等传播。 HIV 通过血液及血制品传播具有很高的传播概率,几乎达到 100%,输血的感染与受血量、受血者的年龄有密切关系。
静脉注射毒品者共用 HIV 污染的注射器,亦为传播 AIDS 的重要途径。在北美、欧洲因吸毒成瘾而共用不洁针头被感染者较多,可达到 70%以上。 在中国大陆,经静脉注射毒品是传播 HIV 的主要途径。
AIDS 病毒感染者的组织、器官的血液、淋巴细胞中都带有艾滋病病毒。已发现由于器官移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例子。因此, 对献血员和捐献组织器官者进行血液筛查是杜绝经输血和器官移植传播的最有效办法。
不安全注射、医源性传播和职业暴露及其预防,目前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医务卫生人员中 HIV 传播力度要比乙肝和丙肝病毒低得多。
|
3. 垂直传播 ( 母婴传播 ):绝大多数儿童 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是经垂直传播而感染的。有研究表明, HIV 感染的孕妇,其婴儿受感染的比例约为 15%-50%。1995 年中国大陆也已经发现经母婴途径传播的 HIV 感染者。艾滋病或 HIV 感染的妇女,可以使胎儿在宫内感染、婴儿在分娩期或通过母乳喂养感染 HIV 。儿童艾滋病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极高。
已经证明, HIV 可经过血液、血液制品、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乳汁传播,而经唾液、粪便等途径传播的可能性还有待研究。一般性社会接触,如握手、拥抱、共餐、共用毛巾等生活用品、在同一办公室工作等不会传播 HIV 。
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 HIV 普遍易感。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不同种族人群对不同亚型 HIV 的易感性可能有所不同。由于其感染与人们的行为密切相关,具有高危行为的人群感染的机会较大,例如,男性同性恋者、静脉吸毒成瘾者、暗娼以及与 HIV 携带者经常有性接触或血液接触机会的人都属高危人群。
二.艾滋病的流行特征
全球流行情况与趋势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自艾滋病流行以来,全球 HIV 累计感染人数已达 6900 万人,约有 2400 万人死于艾滋病。
2002 年底 HIV/AIDS 存活人数(估计)
全球艾滋病流行情况(截止到 2002 年 12 月)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数 |
合计 |
约 4 200 万 |
2002 年艾滋病病毒新感染者 |
合计 |
约 500 万 |
2002 年艾滋病死亡数 |
合计 |
约 310 万 |
从 2002 年全球情况看,各地区艾滋病流行不平衡,具有以下特点:艾滋病与 HIV 感染的流行,已遍及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各地区之间患病率差别非常悬殊(不同地区艾滋病流行情况)。目前全球艾滋病或 HIV 感染者最多的地区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其次为东南亚及拉丁美洲,均为发展中国家所在的地区。
亚洲则是艾滋病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以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感染率最高,如印度的艾滋病或 HIV 感染者人数超过 400 万人,约占成人人口的 1%,泰国则约有 100 万人感染,占成人人口的 2.3%。亚洲国家发现艾滋病或 HIV 感染者较晚,但 HIV 感染率上升很快。由于亚洲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一半以上,人口基数大,感染率的上升,意味着感染绝对数增加很多。
发达国家如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艾滋病或 HIV 感染者呈下降趋势,如美国 1996 年 AIDS 新病例数开始下降约 6%,男性同性恋 HIV/AIDS 的感染率与发病率也在降低。
中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可概括为:全国 HIV 感染者报告人数已超过 4 万例,感染者估计人数已超过 100 万人,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部发现 HIV 感染者,三种传播途径 ( 性接触传播、经血传播及母婴传播 ) 均已存在。全国艾滋病的流行经过散发期、局部流行期已转入广泛流行期。
|
1. 时间分布:根据郑锡文等专家的观点,我国艾滋病流行分为 3 个时期。
第 1 个时期 (1985~1988年)为散发期:全国只报告 19 例 HIV 感染者,多为散发,分布于沿海各大城市,多为外籍公民或海外华人,只在浙江有 4 例血友病病人因应用污染的进口第Ⅷ因子而被感染。
第 2 个时期 (1989~1994年)为局部流行期:1989 年 10 月在云南西南边境瑞丽吸毒人群中发现 146 例 HIV 感染者,系从境外传入,此后在德宏州的几个市县局部流行。其他省份仅吸毒人群中偶有 HIV 感染者发现。全国各地在性病患者、暗娼、归国人员中以性接触传播 HIV 感染的例数逐年增加。
第 3 个时期 (1995 至今)为广泛流行期:此期全国报告 HIV 感染者人数迅速上升,一方面由于云南省吸毒人群中 HIV 感染流行地区明显扩大至全省各州,并且迅速传入新疆、广西及四川等地。另一方面, 1995 年起在我国中部一些地区的有偿供血员中发现为数不少的 HIV 感染者,主要是地下采血(浆)点的供血员,这些人流动性很大,传播 HIV 感染的危险性较强。另外,许多地区在性病患者、暗娼中经过性接触传播的感染者人数亦在不断增加。
中国历年艾滋病或 HIV 感染者病例报告数
2. 地区分布:至 2001 年底,累计报告 HIV 感染者最多的省份为云南省,其次为新疆、广西、广东、四川及河南。青海是最后发现感染者的省份 (1998 年 6 月 ) 。我国西南、西北部地区 HIV 感染者主要为吸毒人群,中部地区是以流动人口或有偿供血员等为主,而东南部沿海地区或大城市主要以性病病人、暗娼等为主, 1999 年以来在广东省的吸毒人群中 HIV 感染者人数明显上升。
3. 人群分布:从性别分布上看,全国 HIV 感染者以男性为主。累计报告的 40560 例病例中,男性占 80%。女性 HIV 感染者的比例较往年有所上升。
从年龄分布上看,青壮年仍为受艾滋病影响的主要人群,以 20~29 岁年龄组感染人数最多,占 50% 左右,其次为 30~39 岁年龄组 ( 约 30% ) 和 40~49 岁年龄组 ( 约 10% ) ; 15 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 2001 年比 2000 年有所增加。
目前,中国艾滋病流行,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例如静脉吸毒与不安全性行为的泛滥、频繁的人口流动以及一般人群中艾滋病相关知识较缺乏等。这些因素的控制与应对,对于艾滋病的传播与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的艾滋病流行病学监测
艾滋病监测工作是艾滋病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防治工作的基础。 1986 年以来,我国艾滋病监测工作经历了 3 个阶段,目前发展成为包括病例报告、哨点监测、行为监测和专项调查等内容、覆盖全国 31 省的综合监测系统。
第 1 阶段 (1986~1994 年):被动监测——病例报告及重点人群 HIV 感染的血清学监测阶段。此阶段处于艾滋病流行的散发期 (1985~1988 年) 和局部流行期 (1989~1994年) 。1986 年卫生部将艾滋病作为乙类传染病管理。 1989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把艾滋病列入乙类监测管理的传染病,同时通过艾滋病专报系统和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进行病例报告。 此期艾滋病或 HIV 感染者扩散到 21 个省,大多数艾滋病或 HIV 感染者发现在沿海省和大城市 , HIV 感染在注射毒品者中发现。
第 2 阶段 (1995-1998 年) :哨点监测系统建立和发展,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并存。为较好反映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形势和趋势,作为病例报告系统的补充, 1995 年起在 23 个省份建立了 42 个国家监测哨点进行主动监测,初步形成了国家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艾滋病流行状况和资源条件,分别设立了数量不等的省级艾滋病监测哨点,补充了国家哨点的布局和数量的不足。至 1998 年,我国大陆 31 个省均开展了哨点监测。这一阶段,我国艾滋病流行已经进入广泛流行期,全国报告 HIV 感染者人数迅速上升。 经血传播是这一阶段 HIV 流行的主要特征。 31 个省报告发现 艾滋病或 HIV 感染者,已在 28 个省报告在注射毒品者中发现艾滋病或 HIV 感染者,大部分省均报告发现经性途径传播的艾滋病或 HIV 感染者,母婴传播病例于 1995 年首次报告。
第 3 阶段 (1999-) :综合监测阶段。 1999 年之后,我国在世界银行卫九贷款项目和中英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中开展了针对高危人群、脆弱人群和一般人群的行为监测,此后相继有 22 个省份,按 WHO/UNAIDS 提出的第二代艾滋病或 HIV 感染者监测的概念和方法,对重点人群、脆弱人群和一般人群开展了行为学监测或调查,追踪流行动态,制定实施干预对策,评价其效果,对防制工作起到积极作用。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及艾滋病监测发展的需要提出“综合监测”这一概念,卫生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 2002 年分别下发《艾滋病监测工作规范》和《艾滋病性病综合监测指南及方案 ( 试行 ) 》,一些省份开展了综合监测的试点。至此,我国艾滋病监测进入了以综合监测为主要内容的新阶段。
至此阶段,我国尚处于艾滋病低流行期,但艾滋病疫情增长趋势明显。近年来病人数量增加明显,面临艾滋病发病死亡高峰。全国 31 省报告在注射毒品者中发现艾滋病或 HIV 感染者,经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的比例上升,预示着疫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的艾滋病监测工作,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被动监测到主动监测、由非系统的重点人群监测到哨点监测及综合监测这样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历程,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内陆 31 个省 ( 市、区 ) 的监测网络,获得了大量的流行病学和行为学方面的信息,为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了我国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发展。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