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专栏 | > 归档专题 | > 艾滋病防治(已归档) | > 医学常识 |
对艾滋病人的人文性关怀
你愿意和一个艾滋病病人握手吗?
·我不愿意
·我愿意
我国艾滋病疫情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我国现有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约 100 万人。据 2004 年卫生部的 1 月份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统计结果显示,同期艾滋病发病上升幅度排名第二。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多种。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在我国现有的约 100 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中,各种感染途径的比例分别是:静脉注射毒品传播为 61.6% 、采血传播为 9.4% 、性接触传播为 8.4% 、血液和血制品传播为 1.6% 、母婴传播为 0.3% ,其他还有 18.7% 的传播途径原因不详。 在未来数年里,异性性接触传播将逐步成为我国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为重点地区的艾滋病患者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在全国建立了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采取抗病毒治疗、人文关怀、生活救助等综合防治措施,保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合法权益,反对社会歧视。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去年的世界艾滋病日到北京市地坛医院看望正在接受治疗的艾滋病病人;吴仪深入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卫生所,察看了对艾滋病患者的检验工作,看望了医护人员和就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患者,走访了两户艾滋病患者家庭,并同患者握手、交谈。这些都表明政府在不断加大对艾滋病的关注程度和防治力度。
但是,这一作为全世界面临的难题的疾病的控制成效还取决于社会因素与环境因素的保证。由于人们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认识不清, 96%以上的人对艾滋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同时会将道德与疾病直接联系。中国艾滋病人及 HIV 感染者,超过95%的至今仍然处于地下状态,不能采取治疗措施。一方面是因为公共性的医疗检查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艾滋病人及 HIV 感染者本身的心理困境。恐惧与歧视的心理导致社会不接纳艾滋病患者及感染者,同时他们自己也不愿意直面社会。
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十分关注艾滋病病人的人文性关怀。人文性关怀主要是指,通过反对对 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歧视、提供心理支持及帮助、使他们对社会和生活持积极态度、建立与疾病斗争的信心;使健康人对艾滋病人持理解、关怀的正确态度,共同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等。这些措施是阻止艾滋病蔓延的重要手段。
在国内,对艾滋病人和 HIV 感染者给予人文性关怀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如何将疾病与道德在人们的心里上划清界限,如何使他们拥有正常的权利,是中国社会正在面临的人道难题。而如何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走出地下状态,进入治疗程序并减少对他人的传染,则与国家的公共安全及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这种状况的有利发展离不开四个主体:政府、社会、 NGO (非政府组织)和医院。四个主体之间既有不同的职责分工,也担负着不同的功能。本文以下部分将着重阐述四者在中国国内艾滋病防治的这场事关国计民生的战役当中的职责、功能,特别是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下图有助于解释这几个主体之间的互动联系:
对于政府来讲,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关于 AIDS 防治知识的宣传
政府在这方面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宣传、普及 AIDS 的防治知识以及对大众思想和行为的影响。由于人们对 AIDS 相关知识的极度缺乏,自然而然地产生对这种疾病的恐惧。政府加强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包括发病机制、传播途径、治疗、预防等方面知识的普及宣传,有助于消除这种恐惧心理,并引导人们对艾滋病的态度。这不仅可以创造一个良性的社会氛围,还可以降低 AIDS 的传播率。
建立有效地防治体系
有效的防治体系是遏制艾滋病大规模流行的关键。经历去年席卷全国的 SARS 疫情的影响,政府正在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治体系建设的力度。 据了解,在 SARS 之后,国家决定加快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基础设施建设,预计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 100 多亿元,加强传染病医疗救助体系建设。投入的资金大部分将用于中西部疾病防疫的建设,这将有利于预防各种疾病,而且其中一部分如采血站、血库等的建设与预防艾滋病直接有关。
而对于艾滋病高发的中西部地区及流动人口,我国目前的传染病防治体系的控制力度太弱。这应该是政府今后投入的重点方向。
加大对艾滋病防治及研究的投入
我国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对艾滋病的防治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到 1992 年底,我国各级政府和国际组织用于我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累计花费为 3000 万元,卫生部于 1995 年投入的艾滋病防治经费为 500 万元, 1996 年和 1997 年分别为 1500 万元。此外, 1980-1996 年,省级在艾滋病防治中共投入了 4700 多万元经费; 1993 年-1997 年,国际组织援助艾滋病控制工作的经费近 1100 万元。
但是相对于我国将近 100 万的感染者,政府对此投入的还是太少。据专家预计,我国每年用于艾滋病防治的费用大概需要几十个亿。同时,由于目前对艾滋病还没有根治的办法,只是控制其病毒的复制,这就意味着患者需要长期用药,由于进口药品药价过高,导致药品缺乏,病人缺医少药,吃吃停停;生产抗艾滋病药品的药厂因为没有经济效益而面临日益艰难的经营困境;新药品和疫苗的生产企业由于没有研发投入,我国新药和疫苗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些方面都需要政府从公共政策、国家财政方面给予支持。如鼓励国内药品企业研发、生产抗艾滋病药品,加大对艾滋病的基础临床研究等。
建立艾滋病防治基金
以中国目前的医疗现状,对艾滋病的防治投入相对较少,在农村地区则更少。这就为艾滋病的防治,特别是治疗带来无法逾越的障碍。政府一方面需要建立针对 AIDS/HIV 的防治体系,如设立艾滋病防治基金、艾滋病防治中心等;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对城市中低收入和农村艾滋病患者给予经济援助,以避免因一个人患病而使全家变为赤贫的状况,如免费为农民提供治疗药物、防治手段等等。这些举措将改善我国艾滋病防治不足的状况。
对于社会来讲,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关键:
大众媒体
大众媒体在政府宣传、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同时,对于政府的政策制定及执行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建立良性的社会环境、体现社会关怀等方面,媒体的积极参与会使全社会产生一个两行的互动局面。大众媒体应将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纳入工作计划,定期刊播有关预防艾滋病的文字或节目。
公众人物
通过公众人物参与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有利于提高宣传的速度和效果。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作为国际艾滋病基金会的主席,奔赴全球各地宣传艾滋病的防治知识,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效果。
切断传播途径
全社会的重视和宣传的氛围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艾滋病的传播速度,并部分切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治疗不可能是单一性的工作,它必须与社会、心理的支持结合在一起,这些都需要社会的投入。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显得发病率不高。但是病人的总数多,如果不注意预防、控制,呈几何级数的流行会导致艾滋病爆炸式增长。
个人知识和态度
个人应该积极参与学习艾滋病知识,远离艾滋病,正视艾滋病,不歧视艾滋病患者,对病人和患者抱着宽容和同情心,为艾滋病人付出一份爱、一份关怀,做力所能及的宣传、理解,善待艾滋病患者,形成全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氛围。
对于医院来讲,作为承担 AIDS 防治的一个主体,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完善治疗体制,提高治疗水平
对于医院来说,最重要的首先是提高艾滋病的治疗水平。在我国大部分医院,甚至地级中心医院,都没有设立针对艾滋病患者的特别的治疗措施及体制。在县、乡镇级医疗机构,这种情况更是严峻。
建立院内预防体系
首先要加强医护人员防治艾滋病的意识,培训治疗艾滋病的临床医生。同时,医院要建立实验室系统,监测艾滋病治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与疗效等。由于有些医务人员对 HIV 感染和艾滋病存有恐惧和偏见,使他们回避或拒绝为 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服务;在为艾滋病病人的医疗服务中,经常担心自己被感染;对 HIV 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尚无有效的治愈办法,常使医务人员感到烦恼、沮丧甚至出现情感危机。因此,医院也需要向医护人员提供咨询和心理支持,使他们持正确态度,既不能过度恐惧,也不能无所谓。
提高管理水平,切断院内传播途径
医院需要制定内部安全防护管理制度,使医护人员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并提高他们自我防护知识与技能;落实好各项防止职业暴露的安全操作和个人防护措施;制定医疗实验室的布局、安全操作规章、废弃物的消毒处理程序、个人防护用品和健康监护制度等;切断因输血、共用注射器以及医护人员意外受损伤等院内传播途径。
开展自愿性检测和对个人保密的相关咨询
医院通过自愿性 HIV 咨询和检测( voluntary counseling & testing, , VCT ),可以对有患艾滋病可能的高危人群进行行为干预。医务人员在咨询时,可以解释艾滋病病毒检测、个人传播危险性及预防性行为,从而让他们减少发生婚外性行为等高危行为的可能。
给予 AIDS 患者/HIV 感染者人文性关怀
对于 AIDS 患者和 HIV 感染者来说,能真正提供人文关怀的主要是医疗机构,社会关怀也着重体现在医院和医护人员。特别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讲,医护人员一定要割断道德与疾病的联系,而真正去把他们当作普通的患者对待,采取治疗措施,给予情感支持。目前,艾滋病已经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艾滋病患者报复社会的现象时有出现,而且中国开始出现艾滋病患者的子女所谓的“第二代的艾滋病人群”,更是加重了这种现象。医院的人文性关怀有助于缓解这种紧张的社会矛盾。
非政府组织 (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 )
这里还必须提到的是NGO。防治艾滋病,帮助艾滋病病人和病毒携带者,必须有 NGO 的参与。在艾滋病防治上,政府不可能将所有工作包下来,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将艾滋病的工作全部包下来。比如心理关怀,政府不会有那么多人力去做劝解、开导,这就需要民间人士来做些工作。比如对高危人群的辅导,向同性恋团体做宣传,政府官员不适合去,就需要民间人士去。 NGO 还可以利用它的优势,在国内外申请资助,获得为防治艾滋病所必需的补充资源。
艾滋病的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只有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动员、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宏观环境,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我国艾滋病蔓延的趋势。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