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改“杭州模式”:家门口的医院破解“看病难”顽疾
杭州市西湖区蒋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门诊诊室内,居民正在就诊。
“离家近,不用花时间排队,配药便宜还能送上门,老百姓当然喜欢来这里看病了。”10月27日下午,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居民陈阿姨照常来到家附近的“社区医院”长庆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她和老伴儿签约的“家庭医生”正在为她进行一对一的诊疗服务。
陈阿姨介绍,老伴儿患有脑中风,行动不便,社区医院会安排康复师每月上门为老伴儿做2—3次康复训练,平常都是自己过来拿药。“现在慢病长处方一次性就可以拿3个月的药,而且如果社区医院没有这个药,也可以网上调配,然后在家等着送货上门就好了。”
“挂号难”“看病难”“缴费难”,这是过去网民对医疗卫生领域弊病的概括。如今在杭州的多家社区医院,搜狐健康记者看到,越来越多居民更加愿意选择在社区医院看病拿药。
借力信息化手段和医联(共)体模式,杭州市“居家有保健—首诊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居家有医疗”的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正在稳步畅通。
一码就医:信息化手段化解挂号、缴费难题
很多人认为,挂号看病不带现金,那也得带上医保卡或身份证吧?但是杭州市民给出的答案是:只用一台智能手机就够了。
在杭州市江干区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看到,患者只需调出手机中的“杭州健康码”,通过自助机扫码便可进行挂号取号、就诊、缴费、医保结算,实现“一码就医”。另外,在手机端登录“杭州健康通”APP,除了预约挂号外,用户还能实现疫苗预约、查看报告单、家庭医生签约等操作。
位于杭州市江干区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智慧医疗多功能自助机,居民扫描杭州健康码即可就诊。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谢道溥介绍,去年7月10日,杭州卫健系统“舒心就医”上线亮相,通过“城市大脑”中枢交互,实现卫健系统、医保系统、发改系统的信息互通,将线下的非医疗服务流程搬到线上,参保人员可在手机、自助机上开通“舒心就医”服务,在“钱江分”的授信额度内取消所有就医付费手续,实现指尖上的便捷。
为“减环节”“减时间”,给患者更好的就诊体验,杭州市通过部门间系统互联互通和医院流程再造,减掉挂号付费、诊间处方开单付费、入院预缴金付费流程,实施医后“最多付一次”。
记者了解到,就诊结束后,患者可以用手机或自助机支付,也可以选择支付宝或银联,全部就诊结束后,每天18时起“舒心就医”服务系统进行批量代扣,实现“先就诊后付费”的便捷就医模式。据统计,医疗付费实施医后“最多付一次”后,每次看病节省时间1小时以上,医院收费窗口减少50%。
长庆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周斌峰告诉记者,对于不会用手机或移动应用的老年人和小孩,“舒心就医”服务还支持绑定“亲情账户”,直接从绑定的卡上扣款,完成代付。另外,门诊大厅内仍保留了几个人工窗口,并且有专门的志愿者辅助就医。
目前,杭州市254家公立医疗机构已全部提供“最多付一次”服务,舒心就医服务指数达到82.7%,累计服务3349万人次。
双向转诊:医联(共)体模式让居民回归社区更舒心
走进杭州市西湖区蒋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你会惊叹这里的配备丝毫不亚于一家三级医院:宽敞的就诊大厅、服务台、等候区,先进的放射科(CT、DR)、DE-超声人工智能诊室,以及设有儿童游乐区,可以“一边玩游戏一边做雾化治疗”的儿科门诊……
当然,最让人惊讶的还要数影像室,数台大屏显示器前,两位医生正在利用超声人工智能阅片。蒋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俞维鑫告诉搜狐健康记者,当患者影像上传至电脑后,医生会先根据片子得出自己的结论,再点击人工智能按钮,机器会根据影像特征,从数据库中快速进行分析,以提供辅助性的诊断建议。以甲状腺诊断为例,可快速提示医生结节在哪里,轮廓如何,预判结节良恶性,一些肉眼易疏忽的个头小的结节也能够快速发现。
蒋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影像室,两位医生正在利用人工智能阅片。
另外,对于一些医生判断存疑的检查影像,可以通过西湖区“影像集中诊断信息系统”云端的远程会诊功能,传输至西湖区放射影像集中诊断中心进行诊断。“这样患者在社区医院就可享受省市级专家的在线疑难病会诊服务。居民可以不用再跑到大医院去漫长的排队就诊,社区医院诊断准确性更高,速度更快。”俞维鑫说。
目前,西湖区已实现全区12家基层医疗机构数字化影像云胶片、数据互联互通、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提供分析评估、高年资影像专家集中在线诊断、疑难病例上级专家远程会诊等服务。
另外,杭州市构建了全市统一签约转诊一体化信息平台,通过将社区医院信息系统与上级医院信息系统、省预约转诊平台打通,预约转诊、检查预约、住院转诊、电子病历查阅等功能都可以在平台上快速实现。
记者看到,对于确实需要转诊的患者,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只要在平台上点击转诊,再选择上级医院,便可实现转诊。患者在上级医院的就诊情况和结果都可以快速查看。
据统计,2020年1-9月,杭州市医疗机构双向转诊达258527例。
在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下,基层的服务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体制改革处处长任小平告诉搜狐健康记者,通过县域医共体与城市医联体建设,市、县、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密切了协作关系,以往许多需要在省、市医院诊治的疑难病例在基层得到了确诊和治疗。
以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中心主任汪泉介绍,自2013年家庭签约服务以来,中心门诊人次从20万余人次上升至43万余人次;社区就诊率从40%上升至78%;转诊率从15%下降至7%,居民回归社区的趋势可观。
杭州市卫健委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从2015年到2019年,杭州市家庭医生签约居民社区就诊率从61.09%提高至65%,转诊到省市医疗机构就诊的比例从2015年15%下降到2019年7%。
正如谢道溥所说,“只有社区医院有了治疗能力,居民才会对社区医疗产生信任。”对于杭州市民来说,医改“杭州模式”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各级各类医院就诊高峰期排长队的现象不见了,看病不用带现金,也不用带医保卡和身份证了,并且最重要的是,看病更愿意选择“首诊在社区”了。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