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门诊半天接诊25人,大学生居然占了一半!
医生提醒:这6类心理疾病在大学生中最常见!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是大学生从校园迈向社会的重要桥梁。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为心理问题就诊的大学生患者比例在逐年上升。
图片来源丨健康中国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王奕權主任医师表示,医院统计了近三年的青少年早期干预门诊数据,2019年的门诊量比2017年同期增加了50%以上,住院病人增长了将近一倍。医院去年门诊接待未成年患者共4.4万人次,今年3至5月已达1.2万人次,就诊者集中在13至18岁。
今天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杭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再次呼吁,全社会都要关心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作为大学生群体,更要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认知自我,接纳自我,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积极识别问题,及早干预。
大二女生在家很正常,
一旦到了学校却总”疑神疑鬼“
供图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上周二,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青少年心理专家王奕權主任医师的早期干预门诊,半天接诊的25个病人中,大学生占了一半。
“从精神疾病的发病规律来说,18-25岁是疾病前驱期的高发年龄段,这个时候如果发现问题,早点进行干预,预后也更好。”王奕權曾接诊过一个女生丽丽(化名),父母带她到诊室找他时,她显得特别紧张。仔细一问,原来,就诊前的一个多月,丽丽在学校突然变得紧张、胆小,甚至有些“神经质”。
在操场上散步,她突然就听到有很多人在讲她坏话,总感觉有人远远地拿着望远镜监视她,她觉得自己的隐私完全暴露在大家面前,吓得不敢喘气,拼命找地方躲,还跑到学校保安室寻求帮助。一开始,学校以为真有其事,派保安护送她回寝室,可到了寝室,她还是觉得有人在议论她,让她很害怕。学校和她的家长商量后,同意暂时回家休息调整心态,可回家后的丽丽很放松,表现得很正常,再次送回学校,又发作了。
经过系统评估,丽丽为急性短暂性的精神障碍,但因为就诊及时,经过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等综合治疗,定期去门诊做心理疏导,恢复得不错,之后她重新回到大学校园继续学习。
和“唯一的闺蜜”相约考研,
心里没底的她担心彻底失去友情
图片来源丨健康中国
前不久,女生小涵(化名)走进王奕權的心理咨询室,主要问题很明确,觉得自己很自卑,对未来看不到希望,沮丧、迷茫。
经过一番沟通,原来,小涵从小就比较内向和不自信,一直没有特别交心的朋友。直到上大学,交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转眼四年大学生涯即将结束,两人相约考研,好朋友的成绩比较好,考研没什么问题。小涵却在过程中显得很吃力,对于考研心里没底。家人都劝她放弃考研,还给她在老家安排了工作。但小涵很珍惜和好朋友的友情,担心自己结束这段友情后不会再有人会和自己做朋友,对自己很失望,觉得自己成绩差,很没用,并且和父母的关系闹得很僵。
陷入深深纠结中的小涵,鼓起勇气找到王奕權吐露心声,在王奕權的心理辅导以及小涵好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下,小涵终于走出了心理的困境,真正感受到人与人交往的温度。
6类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中最常见,
不要畏缩,早发现早干预很重要!
供图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王奕權介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与其个人生理发育、心理发育特点、性格特征、家庭环境、学校专业和社会环境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大学生最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分为以下几种:
1.适应障碍:即面对明显的生活和环境变化,产生短期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
2.社交恐惧:又称社交焦虑障碍,即在社交场合害羞、局促不安,害怕被审视,不敢演讲,回避社交,极端情况下可导致社会隔离。
3.焦虑障碍:经常或持续出现过度焦虑,精神上过度担心、惶恐不安;坐立不安、头痛;心慌气短、腹泻、尿频等。
4.抑郁障碍:即无明显原因的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易疲劳,自卑、悲观厌世,常有“无用、无助、无望”感,伴有脑力下降、活动少、食欲差、失眠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5.进食障碍:主要分为厌食症和贪食症两类。厌食症患者总觉得自己太胖,有意造成并维持低体重,可有明显消瘦、发育延迟和内分泌紊乱。贪食症患者则表现为反复发作、冲动性暴食,之后又因怕胖而禁食、过度运动、抠吐、滥用药物等。
6.强迫症:即控制不住地出现一种想法、冲动。自觉没有必要,但是无法控制,给本人造成很大的痛苦。
“大学是人生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而很多精神疾病的前驱期也往往在这个阶段,作为心理医生,特别提倡家长们要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可以有更大的获益。”同时,王奕權也呼吁广大大学生们,如果发现自己心理上有困惑,不要畏缩也不要犹豫,及时、勇敢地向医生寻求专业帮助。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