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往返就需3小时!有两位杭州医生,每月必去同一个地方,他们到底在干什么?

来源:健康杭州 发布日期:2020-08-19 11:25 浏览次数:

“我们山里人不会说话,也不知道怎样感谢王医生和夏医生,请他们吃饭两人不愿意,给他们送东西也不拿,愁坏我了。”杨女士几番周折,终于当面向康复诊疗中心的王兴辕医生和急诊科的夏迅医生送上锦旗表达感谢。但在她心里,这远远不足表达她的谢意。

图|王兴辕与患者家属合影

那么,这面锦旗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暖心故事呢?

“植物人”手指动了!

母亲能听到我们的声音

2018年11月 ,杨女士66岁的母亲突发脑溢血,进行了2次开颅大手术后,成了植物人。基于爱,家人对于母亲的求医脚步从未停止。2019年7月,在辗转数家医院后,最终选择在余杭五院康复诊疗中心进行康复治疗。

康复诊疗中心给杨女士母亲制订了详尽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针灸促醒、膈肌起搏器刺激、肢体被动活动等康复训练,来改善她的意识状态,并且积极预防并发症。

通过3个月的悉心诊治,有一天,杨女士发现在呼唤母亲时,从未回应的她,手指动弹了几下。这一小小的改变让杨女士十分激动,她说:“母亲是有意识的,我们只要她活着就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就好!”

图|王兴辕(左)与康复诊疗中心主任在查房中

治病耗尽家中积蓄

回家照顾又遇难题

杨女士一家来自余杭区鸬鸟镇的一个小山村,家庭条件并不富裕,母亲近一年来的住院治疗已经花光家里的积蓄。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家人与医生沟通,想出院后在家里进行照护。

王兴辕作为老人的主治医师,再三交代道:“老人病情特殊,要回家照护也有很多东西要准备,不然存在风险。”王兴辕联系了老人签约的家庭医生,详细转达病情。在做好病情交接后,他又列出了必备的“清单”,包括病床、制氧机、吸痰机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难题”摆在他们面前:老人维系生命的两个重要管道——鼻饲管和气切套管需要维护,按要求1个月须置换1次,但卫生院条件有限,要到区级医院更换。

“我们家在山区,如果到临平换管,就要坐救护车,来回的费用很大,1个月换1次,1年就要12次,除了费用,还有一个就是很不方便。”杨女士说。

患者来不了

那就我们去

不能按要求换管就会存在感染、堵塞等风险,这让王兴辕十分着急。“既然患者来不了,那就我们去!”

换管需要无菌操作,一个人很难完成,加上在院外随时可能有突发情况。于是,王兴辕叫上有丰富急救应对经验的急诊科夏迅医生,开始了每月一次的鸬鸟行,这一坚持就是一年多。

图|夏迅在急诊工作中

从临平到鸬鸟开车需一个多小时,来回一趟路上就要花费近3个小时,而且山路崎岖。从去年9月,杨女士的母亲出院回家后,王兴辕和夏迅每隔1个月左右,就会抽休息日专程开车到老人家中,为她换管并做健康评估,刮风下雨,从不缺席。

“管道有使用的有效期,久了会堵住,病人还有可能出现并发症。”两位医生心系患者,即使是今年年初疫情比较严峻的时候,也未曾间断。

一天五、六十条微信

为病人“终身服务”

回家之后,再细小的问题对于家属来说都是难题,比如多久能让患者翻身,温度、湿度控制在多少范围内,能不能拍背等等。王兴辕和夏迅平日里经常通过电话、微信,与杨女士一家一直保持联系,有时一天的对话竟有五六十条微信。

“有不明白的地方,两位医生都会给我们仔细指导。他们这样上门来给母亲换管检查,对于我们来说方便、省钱多了,但也真的很麻烦他们,由衷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杨女士说。

图|王兴辕与家属沟通病情

对于杨女士的感谢,王兴辕说:“康复科的患者和其他患者不太一样,我们的宗旨就是‘终身服务’,有什么事情随时联系,我们都会给予帮助的。就算不是我,科里其他人也会去做的。这是我们的分内事。”

目前,老人的精神状况良好,尽管依旧只能手指回应,但已经能脱氧一两个小时,坐在轮椅上由家人推到外面晒晒太阳。杨女士一家对于这得之不易的天伦之乐,格外珍惜。

据王医生介绍,家人照料得很到位,经过验血等定期检查,老人的营养状况、肝肾功能等情况现在都还不错。

打印 关闭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