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在身边】什么降压药都不管用!这“怪毛病”的原因,竟然藏在肾脏里……
高血压,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不过,有一种高血压病的”元凶“却非常隐匿。它的主要症状和心衰很像,包括胸闷心悸憋气等。不少患者每天一大把一大把地吃着降压药,血压却还总是控制的十分不理想。
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高血压?致病“元凶”到底是谁?又该如何治疗?今天,听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科主任隋向前主任医师来破解这个隐匿难治的“高血压”!
4种降压药联用,血压仍“纹丝未动”,
一检查,这条动脉已狭窄80%
张女士(化名)今年38岁,几年前出现不明原因的高血压,血压一般在170/100mmHg左右。
她先后到几家医院就诊,市面上的降压药都用了个遍,甚至四种降压药联合使用,血压仍不见下降。“隔壁邻居老奶奶有高血压,吃一种药就能控制,为什么我不行?”张女士很是疑惑。
近日,张女士愈发感觉全身无力。在家人的陪伴下,她赶紧来到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想弄清楚自己到底得了什么“怪毛病”。
隋向前对张女士进行了详细的检查,肾动脉增强CT检查结果为“双侧肾动脉狭窄”。通过DSA(数字减影技术)下的肾动脉造影检查进一步明确了诊断。结果提示张女士双侧肾动脉重度狭窄,程度约80%。也就是说,她的肾动脉已经变得非常细,只有原先的20%,已经严重影响到肾脏的供血!
“罪魁祸首”终于找到了!困扰张大姐多年发顽固性高血压就是肾动脉狭窄引起的!
经认真研究讨论,隋向前决定为张女士进行双侧肾动脉支架成形术。术中,在支架释放打开的那一瞬间,她的血压就下降了30mmHg!现在张女士恢复良好,每天仅需服用半颗降压药就能维持血压正常。
肾动脉狭窄为什么会引起“高血压”?
这些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注意
肾脏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尿液排泄血液中的一些代谢废物,同时还有调节人体内分泌、造血、血压等作用。但是,如果出现肾脏动脉的狭窄或者闭塞,就会对肾脏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隋向前介绍,肾动脉狭窄可以发生于各种年龄人群中。其中,中老年人的肾动脉狭窄多是由于动脉硬化引起,而年轻人的肾动脉狭窄多是由于大动脉炎或肌纤维发育不良引起。
肾动脉狭窄可以引起外周血管收缩、水钠潴留,导致血压升高难控制,医学上称之为肾性高血压,这种高血压的高压一般都在180mmHg甚至200mmHg以上,且很难用药物控制。其次,它还可能引起缺血性肾脏病,常表现为肾功能减退,轻症出现夜尿多,而后出现肾功能衰竭,严重者可发展至尿毒症。
“肾性高血压患者一般病史较短,可以没有高血压家族史。患者会突然发生明显的高血压,或原有高血压突然加重,使用多种降压药物疗效不佳。”隋向前说,“我曾接诊的一位老年患者,平时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却不注意全身血管的检查。突然有一段时间吃降压药也不能控制血压的情况后,也仅是注意抽血化验、查肝功等,而忽视了对血管的检查,结果出现肾脏功能的严重损坏。”
所以,隋向前提醒高血压的患者,尤其是年轻时就出现高血压和药物降压效果不好的患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详细检查,以免误诊误治。
DSA是诊断肾动脉狭窄的“金标准”,
这些情况,需及时手术!
隋向前介绍,肾动脉狭窄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超声检查是最为简单和无创的检查手段,但对操作者依赖性较强。
CTA和MRA相对超声检查更为准确,但检查费用更高,相对DSA来说判断误差较大。
DSA是诊断肾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可反映肾动脉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病变性质、远端分支及侧支循环情况,可观察肾脏形态和功能改变以及对血管扩张或手术指征的判断,并可以同时进行治疗。
如果血压控制不佳,或者出现肾脏萎缩或功能减退,就需要接受手术治疗。
目前,经皮腔内肾动脉支架成形术已成为治疗肾动脉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同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肾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势。
专家介绍
隋向前,主任医师,现任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科主任,杭州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杭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曾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浙江大学第二医院学习心脏病、内科危重症和心脏介入诊疗技术。擅长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心衰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掌握冠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起搏器植入等技术。
专家门诊:周三上午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