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专家在身边】孩子爱打人,有“暴力倾向”吗?专家说,要疏导孩子情感的表达……

来源:健康杭州 发布日期:2020-09-27 10:41 浏览次数:

年轻妈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烦恼:孩子每次和小朋友一起玩,总会主动攻击别人,不仅会用手推、用脚踢,还会拿小木棍戳别的小朋友。家长批评孩子后,他也会道歉,但下次还会犯。小小年纪就这么暴力,长大了可怎么办啊?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周国岭表示,小孩子表现出来的情绪和行为,是他们在成长发育过程中探索世界的反馈。就像婴儿啼哭,也许是在表达饿了或想要大小便。

情感表达≠暴力倾向

要找出行为背后的内心想法

周国岭认为,通常情况下,孩子的行为动作往往是表达内心的渴望,如果要求没有被满足,或者希望得到父母更多关注,也可能出现所谓的“过激行为”。因此,父母需要及时地了解孩子的想法,并不能以“暴力”来概括孩子的行为。

人的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思维、自我控制,而孩子的前额叶还没有发育成熟,还不能像大人那样“深思熟虑”,行事难免容易冲动。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嘴上说不清楚就会用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愿,不能解决问题就可能会发脾气,小朋友之间因争抢玩具而“打架”的情况就是如此。

“有时候,不能用‘打人’来统一概括孩子的某些比较粗鲁的行为。”周国岭表示,孩子年幼,掌握不好表现友好的方式和轻重。因此,孩子的某些行为,并非家长认知中的“暴力倾向”,仅仅是他们不懂得和别人相处的方式,还不会正确地表达情感的表现。

家庭教育是关键

父母要做引导人

虽然孩子打人是特定发育阶段的正常行为,但不意味着可以放任这种行为。在孩子的前额叶没有发育成熟之前,家长应该充当孩子的“前额叶”,帮助他理性思考、梳理问题所在,然后跟他一起想办法解决。

要杜绝孩子的打人习惯,功夫还得落在平时的教育中。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纯粹讲道理也不太行得通,他们可能似懂非懂,印象不深刻。如果能用一些载体把道理“生动化”,效果会更好。

周国岭建议,可以设置场景,借助情景游戏帮助孩子学习正确的表达方式。比如设计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的场景,父母逐步地告诉孩子应该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处理和他人的关系,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和待人接物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此外,家长可选择一些幼儿绘本诸如《手不是用来打人的》《牙不是用来咬人的》等来讲解,尽可能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读。

惩罚孩子不可取

重视道歉环节

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打人,就会打孩子、骂孩子,用惩罚的方法让孩子“长记性”。周国岭表示这样做不可取,因为这样本身就是给孩子做错误示范,让孩子以为可以用打人的方法解决问题。

道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孩子做出伤害到别人的行为之后,家长要提醒他真诚地跟对方道歉。这样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培养了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孩子学会表达友好。

专家介绍

周国岭,副主任医师、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杭州市心理卫生中心儿童心理分中心主任,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浙江省医学会儿童精神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心理行为发育学组委员。

擅长治疗各类儿童心理行为及情绪障碍的诊治,对儿童多动症、抽动障碍、自闭症、强迫症、考试焦虑、网络成瘾、儿童期精神障碍的诊疗有丰富的经验。

打印 关闭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