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专家在身边】责骂会起反作用!孩子总爱挤眉弄眼、撇嘴耸鼻…… 要警惕这种障碍!

来源:健康杭州 发布日期:2020-09-07 09:41 浏览次数:

总爱挤眉弄眼“做鬼脸”、摇头耸肩、没事还总清嗓子……你家孩子是否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形?

不少家长认为这些“小动作”是孩子染上了坏习惯,于是开始制止,甚至责骂。

可你知道吗,这也可能是疾病发出的信号。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省级名中医邵征洋教授有多年的儿童抽动障碍临床诊治经验,今天就请他为大家答疑解惑。

9岁男孩突然不停眨眼,

家长以为只是结膜炎,

没想到奇奇怪怪的”小动作“越来越多!

今年9岁的方方(化名)看上去跟别的小朋友没什么不同。但是半年前,妈妈发现他总在止不住地眨眼睛。

起初,方方只是在写作业的时候频繁眨眼。妈妈以为他是故意不想写作业,便好好教育了他一番。接着,妈妈发现他在看电视的时候也会眨眼。

会不会是结膜炎?妈妈拿出了滴眼液给方方滴了几天,却不见一点效果。着急的妈妈便带着方方去了社区眼科就诊,可医生说方方的眼睛没有问题。

眼睛没问题,那为什么会不停眨眼?妈妈非常疑惑。更令妈妈没想到的是,在半个月后,方方眨眼的症状越来越明显,甚至还出现了清嗓子、摇头、动嘴、耸鼻子等其他“小动作”。

方方告诉妈妈,自己也控制不住这些”小动作“。它们不仅让自己不能集中精力学习,还让旁边的同学觉得受到了打扰,纷纷向老师告状,甚至还在背后指指点点。这让自己十分苦恼,成绩也一落千丈。

为了查明原因,妈妈带着方方辗转各家医院,做了脑电图、头部CT、微量元素监测等检查,都没有发现明显异常。

最终经朋友介绍,妈妈带着方方来到了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儿科,向邵征洋教授寻求帮助。经过仔细询问病史及详细查体后,方方被诊断为“抽动障碍”。针对方方的病情和体质,邵征洋教授为方方制定了个性化中药治疗方法,并辅以耳穴治疗。

半个月后,方方症状得到了明显好转。除了偶尔眨眼,其他的症状如清嗓子、摇头、耸鼻子等症状都已消失,他又能在学校里和同学们一起愉快地学习玩耍了。

抽动障碍是一种怎样的疾病?

早期发现抽动行为,及时干预很有必要!

儿童抽动障碍是一种原因尚未明确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

很多家长以为很少见,实际上近几年发病率越来越高,每到节假日,儿科门诊每天都有儿童抽动障碍的患儿来就诊。该病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4岁,多在18岁之前发病,男孩发病率约为女孩的3-4倍,部分患儿会在青春期自愈,如果没有自愈,症状会持续到成年。

邵征洋介绍,儿童抽动障碍以不自主、反复、突发、快速、重复、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常常伴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强迫性动作及情绪行为异常。由于这些症状可以单独出现,因此在患病早期往往不容易被发现,极易误诊为支气管炎、哮喘、咽喉炎、结膜炎等。

在临床上,儿童抽动障碍常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两大类。运动性抽动如眨眼、斜视、噘嘴、摇头、耸肩、缩颈、伸臂、甩臂、挺胸、弯腰、旋转躯体等;发声性抽动则表现为喉鸣音、吼叫声,严重的转变为刻板式咒骂、陈述污秽词语等。

儿童抽动障碍不仅表现为小动作,还将影响孩子诸多方面!

邵征洋指出,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不只表现为抽动,有些孩子会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种情绪和行为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社会适应困难:

某些患儿可能会出现短暂或长期的社会性缺陷,尤其长期复杂的运动性抽动、发声抽动,可能会导致社交孤立等。

情绪问题:

20%~30%的抽动障碍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也会出现低自尊、社会退缩等。

发育畸形:

长期的抽动会使患儿抽动部位肌肉畸形或僵化,严重的甚至会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

随年龄增长和脑部发育逐渐完善,部分轻症患儿的症状会逐渐减轻,但仍需在18岁青春期过后进行预后评估。

大部分患儿成年后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但也有少部分患儿出现抽动症状迁延,或因同时患其他精神障碍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治疗抽动障碍,中医有“妙招”

抽动障碍在中医古籍中属于“抽搐”“瘈疭”“慢惊风”等范畴。《内经》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古代医家多从“肝风”立论。中医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与心脾密切相关。病机关键为风痰胶结,肝亢风动。病初病性多属实,日久不愈易转为虚证,病理产物以风痰为主。该病与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所伤、疾病影响等多种因素有关。

邵征洋教授在临证时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重视祛风化痰、消积、健脾之法,同时提倡外治之法,如针灸疗法、穴位贴敷、小儿推拿等。根据患儿的诱发因素、抽动情况、体质、生活习惯等进行个体化的辨证论治,以疏风、宣肺、平肝为总则,佐以健脾化痰、消食导滞、活血通络等方法,配合行为心理、家庭教育等综合治疗体系,疗效显著。

父母不要过于焦虑、过于严厉,

防治抽动障碍,日常调护很重要!

邵征洋认为本病药物治疗固然重要,日常调护也不可忽略。邵征洋教授提醒家长,儿童抽动障碍与外界环境、家庭因素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心理方面

紧张、焦虑的情绪可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家长要多理解患儿,态度温和,避免过多指责,关注并疏导患儿的负面情绪,尽可能营造温馨、自主的家庭氛围,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饮食方面

患儿应饮食清淡,均衡饮食,多吃富有营养且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类以及添加剂过多的小食品;少喝或不喝含咖啡因的饮料。

生活习惯方面

适当控制患儿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久看电视、久玩手机等很容易诱发或加重眨眼、耸鼻等一系列的抽动症状;避免观看激烈的比赛、恐怖片等容易引起过度紧张的视频影像;家长应鼓励和引导患儿多进行室外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释放压力、提升自信。

专家介绍

邵征洋,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任中医师,省级名中医,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三十余年,基础理论扎实,临证经验丰富,致力于儿科常见病、疑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擅长小儿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小儿肾病、过敏性紫癜、性早熟、抽动障碍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儿科中医外治方面有所创新。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三下午、周六上午。

打印 关闭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