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专家在身边】聪慧乖巧的她,小学就曾自残…… “我没事”是许多人崩溃的开始!这3类人最易受抑郁症侵扰!

来源:健康杭州 发布日期:2020-09-09 10:30 浏览次数: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很多人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学会了伪装。在他们心里,“往死里扛”才是一个合格的成年人该有的表现。但负面情绪长期累积“百害而无一利”。一旦难以调节,可能就会被精神疾病缠上。

“尤其是抑郁症,在成年人群体中很常见,因患上该症导致轻生的案例屡屡见诸报端,但这其实只是冰山一角,”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六科(情感障碍)主任谭忠林博士介绍。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中国抑郁症患病率为4.2%,保守估计患病人群目前已超过5800万。

究竟什么是抑郁症?有哪些明显征兆?患者该怎样调整自己?针对这些问题,今天就听专家来解答。

所有人都不知道!

从小懂事乖巧的她,

在小学就曾多次割伤自己……

近日,25岁的小丽(化名)从老家千里迢迢赶到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谭忠林主任处就诊。

小丽说,自己常感到心情不好,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特别容易疲劳,晚上睡不好,白天常犯困,很长一段时间昼夜颠倒。

当问及最近经历过什么事时,小丽表现得很沮丧。她说,大学毕业时她想留在杭州工作,但父亲想让她回家分担自己的担子,母亲希望她能陪在身边。经不住父母轮番劝说,小丽还是辞职回了老家。之后,小丽虽然顺利找到工作,一切看似尘埃落地,但她始终心有不甘,“现在的生活没有杭州便利,工作没有挑战性,我也不想住在家里……”。

但这一切,小丽都不敢让家人知道,怕他们担心难过,只能一个人在夜晚时偷偷地哭。时间久了,就出现了问题。

了解过病情后,谭主任发现,小丽的情况与当年她第一次来就诊的情况有些关联。当时,小丽念大三,常常注意力不集中,只想睡觉,对其他事情完全提不起兴趣。小丽说,自己来自一个小城市,母亲有心脏病,祖父有肾脏病需要定时透析,家中全靠父亲一人支撑。从记事开始,她就知道母亲身体不好,自己要懂事,凡事要让着母亲。渐渐地,小丽觉得人生是痛苦的。在小学的时,她就曾多次割伤自己,想过自杀。但因她表面上表现得很平静,这一切始终没人发现。

最终,这位从小到大一直表面云淡风轻,背后心酸悲观,最后不得不先后两次就医的女孩,最后被诊断为持续性抑郁症。

导致抑郁症的因素有很多,

这三类人身边最易受到侵扰!

谭忠林介绍,导致抑郁症发病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遗传和自身生物因素,患者体内传递快乐信息的神经递质减少了。其次,个性、社会压力以及应对压力的方式等,也是导致抑郁症的促发因素。

比如女孩小丽的抑郁症与她的个性和成长经历密切相关。临床中与其相似的患者还有很多。

谭忠林表示,这类患者的成长环境,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那么有利。家人的患病,家庭负担重等经历让他们感觉到很挫败,甚至在个性上面打下了烙印。而且,这个烙印往往是深入骨髓的,对他们今后的个性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种与个性有关的抑郁障碍,过去叫作神经症性抑郁障碍,现在叫作心境恶劣,是持续性抑郁障碍的一种。

抑郁症可能影响任何人,不论年龄、身份和社会地位,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青少年和年轻人、育龄妇女(尤其是在产后)以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等这三类人群特别容易受到抑郁症的影响。

诱发儿童抑郁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两个:一是家庭环境的变化,如生二胎、父母离异等;二是学习环境的改变,如各个阶段的升学,一些敏感的孩子一时不能适应,就可能爆发出情绪问题。

育龄期妇女产后抑郁的问题,近年来正逐渐被大众重视起来。怀孕、生产的过程中,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剧烈的变化,这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情绪。同时,产后社会角色和责任也发生了许多的改变,肩上的负担和压力更重了,难免也会产生负面情绪。据谭忠林介绍,育龄女性抑郁的发生率是男性的2倍。可见,女人在孕期和产后都需要家人更多的关爱。

面对老年抑郁时,可以关注三个特点:一是半数以上以身体不舒服为主诉,主要是心血管病、胃肠道疾病和睡眠问题,程度可轻可重,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二是部分确实由身体疾病所致,如血管性抑郁;三是有些老年抑郁其实是老年痴呆的早期表现,大约有1/3的人是这两种病同时发生,因为这两个病存在共同的发病原因。

身边亲朋的“情绪感冒”,

要多加留意!

在谭忠林看来,有些轻度的抑郁,可以通过心理调节及生活方式的干预来缓解。如果被诊断为抑郁症,就要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生活中,如果认为自己患有抑郁症怎么办?

谭忠林建议,可以采取以下行动:与信赖的人谈论自己的感受;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继续从事健康时喜欢的活动;常与家人和朋友联系;经常运动,哪怕只是短距离散步;坚持规律的饮食和睡眠习惯。患者不妨告诉自己:“我只是情绪感冒,现在很痛苦,但治疗一下就会好。”

如果是患者的亲人,应该如何帮助抑郁症患者呢?

谭忠林建议,及时发现抑郁症的表现;鼓励病人及时接受治疗;识别抑郁恶化严重的征兆;预防自杀。

“既然称抑郁症是一场精神感冒,那这就是一种正常疾病,并不可怕,要积极治疗。”他强调,面对身边的抑郁症患者,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警惕任何“死亡”的话题或玩笑,避免发生极端的自杀行为。

目前,医学中所有的治疗手段,都运用起来,才可能帮助抑郁症患者获得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治疗结果,但是这个结果获得了之后要维持,可能还需要后面持续的照料。

谭忠林说,曾经在一本小说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男主人公,努力了20年,才得到了和女主人公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机会。同样,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他们可能努力了很多年,才能获得跟健康人同样程度的心情或者享受生活的机会。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希望大家关注“抑郁症”!生命的权利只有一次,导致施行自杀者选择极端的方式对待生命的原因是复杂的,但“爱”是一方良剂。关注抑郁症患者,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谭忠林,中共党员,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六科(情感障碍)主任。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外聘教师、浙江省精神神经康复委员会常委、浙江省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特聘专家、国际应激与创伤学会(ISTSS)会员。

1995年开始精神医学医教研工作,负责课题“抑郁症昼夜节律及治疗效果研究”获杭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编写翻译《抑郁和焦虑障碍的治疗计划与干预方法》等学术科普著作。已经在国际国内杂志发表文章30余篇。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进修。

擅长治疗: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

打印 关闭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