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黑白老照片,牵出一段援非故事
“哇!好有年代感。”“中间那位秀气的中国小姐姐是谁?”······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云端会客厅”上,一张50多年前的黑白老照片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照片中有三个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中间聚精会神摆弄着显微镜的,正是市一医院检验科的老前辈张菊英。
如今,老人家虽已85岁高龄,但说起那段三次援非经历,她仍历历在目。
遇见美好杭州,传递卫健温度
舍小家为大家,勇担援非使命
1968年,浙江省组建第一批援非医疗队,去往马里帮扶,张菊英就在其中。当时,动员了很久都没有人愿意去,但问到她时,竟爽快答应。
“医院问我有什么困难和需求,我提了两个请求。一个是尽可能多地提供检验仪器和试剂供我带去非洲;另一个,那时我女儿才5岁,儿子7岁,丈夫工作繁忙,托医院人事科的同事将两个孩子送到上海,交给外婆照顾。”张菊英回忆道。
1978年第二次援非,作为“老带新”有经验的医务人员,这一次她主动报名前往中非,这一去又是2年4个月。
“作为一名检验人,我最大的感悟是要能耐得住寂寞,必须认真仔细。”张菊英说。
20世纪80年代初,张菊英遇到一个5岁的小病人,得了一种怪病,每天昏昏沉沉睡觉,每隔一天发一次烧,辗转好几家医院都没有查出病因。最终,她和同事们通过血涂片仔细查找,才找到病因是疟原虫。
1988年,52岁的张菊英在退休前要求第三次援非。“头两次去,语言不通,跟病人交流只能靠各种比划和肢体动作,有时真的快把人给急死了。回来时,我带了些当地的语言材料自学,并且自己还抽空学了一年的法语。可以说,这一次是做了更充分的准备。”她说。
无惧帮扶困难,收获更多感动
三次去非洲工作,遇到的困难不少,但收获更多的是感动。
在非洲医疗帮扶中,最困难的莫过于输血。因为血液的紧缺,所以很多外科手术都无法开展。每到这时,医疗队员们都会主动献血,张菊英也献过血。
有一次,一位产妇生产时大出血,中国医疗队员为她输血后,母子平安。后来,这个小孩起名为“友谊花”,象征中非友谊历久弥新。
非洲人民视中国医疗队的队员们为“天使”,有时会因“脸盲”分不清谁是谁。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医疗队员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中国医生”。
不愧对于工作,唯独愧对孩子
“对工作我问心无愧,但愧对孩子们。第一次援非,把兄妹俩往外婆家一丢就是2年多。第三次援非,女儿即将临盆,等回来时小外孙都会走路了,而我只是那个概念里的外婆。”老太太说着眼泛泪光。
可儿女们并不这么认为,努力的妈妈一直是他们学习的榜样,也给了他们别样的人生经历。
中非共和国骑士勋章
小时候,一双儿女每到周末或假期,都和妈妈在实验室度过。到了吃饭的点,妈妈还在忙,女儿就和哥哥一起去医院食堂打饭。
“因为个子太小,每次都要搬一个小板凳垫着,才能勉强够得着打菜的窗口。时间久了,食堂的阿姨们也认识我们了,每次都多打一勺。”女儿回忆说。
而在母亲援非的日子里,张菊英一家最大的快乐就是每个月看到邮差带回的家书。每一封家书都鼓鼓囊囊的一包。这个时候,一家人就会围坐一起,由一个人读信。
女儿说:“每次写信给妈妈也是一家人一起,改了又改,比写学校的作文认真多了。”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