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有我们丨杭州市疾控中心免疫预防所所长刘艳:潜心探寻中国版脊灰免疫策略
开栏的话:2021年4月25日是我国第35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接种疫苗 防控疾病 守卫健康 守护一生”。为此,我们开设了专栏,通过全国多位疾控工作者和预防接种工作者的亲身经历,讲述预防接种工作的点点滴滴。预防接种,有他们,有我们!
刘艳,主任医师,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预防所所长;主持或参与省部级和市厅级课题17项,其中脊灰疫苗相关研究成果推动了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实施脊灰疫苗“2+2”免疫策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9篇,中华期刊论文2篇,其科研成果应用于本地疾病预防与控制,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潜心研究聚焦脊灰免疫
2000年,我国已经实现无脊灰病例目标。2004年,刘艳开始从事免疫规划工作,在之后的17年中,她多次主导或者参与脊灰相关研究,聚焦点就是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和免疫策略调整。
早期,她连续参与杭州市人群脊灰抗体水平监测研究、杭州市无脊灰时期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及调查,对杭州市人群脊灰免疫情况和特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也为及时制定免疫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之后,她又进一步聚焦个案分析,加入了疑似脊灰疫苗相关麻痹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儿童脊灰疫苗接种分析等研究团队,通过观察细节,对免疫策略的优缺点有了深入的认识,也更直观地感受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的“破坏力”。
刘艳介绍说,脊灰病毒分为Ⅰ、Ⅱ、Ⅲ型,随着科技发展,Ⅱ型与Ⅲ型脊灰野生病毒已经被消灭,脊灰疫苗衍生病毒成为新的威胁。
时间的指针走到2020年,与2019年相比,2020年全球Ⅱ型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疫情导致麻痹/瘫痪病例数增加了159%,健康人标本数增加了46%,环境标本数增加了115%。
整体研究为免疫策略提供支持
因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由口服减毒脊灰疫苗引发,免疫策略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而这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刘艳还从不同侧面加以评价比较,来推动免疫策略的调整。
“首先需按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用灭活疫苗逐渐代替减毒疫苗,其次还要选择适合的序贯免疫程序、衡量卫生资源配置、人群接受度等。”刘艳介绍说。
刘艳在国家和浙江省项目的支持下对不同剂次的国产灭活疫苗(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口服Ⅰ型、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序贯程序的免疫原性进行评价。她说:“我们把部分2、3、4月龄及时接种脊灰疫苗的常住健康儿童分为1剂灭活疫苗+2剂减毒疫苗组(1+2)、2剂灭活疫苗+1剂减毒疫苗组(2+1)、3剂灭活疫苗组(3),采集免前免后血清,检测Ⅰ型、Ⅱ型、Ⅲ型脊灰中和抗体滴度(GMT),来评价免疫成功率。”
根据全球和我国的脊灰免疫情况,她还带领团队进行不同多剂次国产灭活疫苗免疫程序成本的增量研究,设定纳入5个策略:即1剂次灭活疫苗+3剂次减毒疫苗(1+3)、2剂次灭活疫苗+2剂次减毒疫苗(2+2)、3剂次灭活疫苗+1剂次减毒疫苗(3+1)、4剂次灭活疫苗(4)、部分自费灭活疫苗替代。
此外,刘艳及其团队花费4年多时间,开展对不同多剂次国产灭活疫苗免疫程序的接受度调查,以及对不同多剂次国产灭活疫苗免疫程序的经济学评价等,探寻适合我国人群的脊灰免疫策略。
推动脊灰免疫策略调整
2016年5月,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要求,我国对脊灰免疫策略进行了一次调整:儿童在2月龄接种1剂灭活疫苗,并在3、4月龄和4周岁各接种1剂减毒疫苗(1+3)。
随着我国疫苗生产能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以及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脊灰终结战略计划的要求,脊灰免疫策略的再调整势在必行。而刘艳承担的国家和省级课题研究则为策略调整提供了证据与支持。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2+1和3剂次国产灭活疫苗组的Ⅱ型脊灰病毒抗体滴度和阳转率显著高于1+2,而1+2和2+1的Ⅲ型脊灰病毒抗体滴度显著高于3剂次国产灭活疫苗组。”刘艳团队还发现,杭州市基层预防接种人员和儿童监护人对2+2的免疫程序接受度较好,2+2也有成本效果优势。
正是因为有了研究数据的支持,从2018年11月1日起,浙江省率先调整免费脊灰疫苗预防接种方案,即2、3月龄分别接种1剂次三价脊灰灭活疫苗;4月龄、4周岁分别接种1剂次二价脊灰减毒活疫苗。
截至目前,杭州市已经有20余万名儿童按照新策略接种了脊灰疫苗,且无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病例发生。
2年的接种情况表明,2+2政策具有更好的保护性。2020年1月,全国的脊灰免疫策略也调整为2+2。
如今,虽然每天忙于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工作,但刘艳仍旧关注脊灰病毒感染事件,时刻防范危机的到来,同时也着手下一步研究,“我们还要对免疫策略调整后的整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追踪随访,更广泛地验证其有效性、经济性、接受度等。”刘艳说,只要病毒存在,研究就不会结束。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