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深化改革 提升民生温度
去的一年,针对老百姓看病就医、健康促进和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打响了“发令枪”,力促各项工作抓实、抓细,让改革的成效切切实实转化为民生温度的提升。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之前,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梳理一年成绩的同时,也对今后的奋斗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01
既“练外功”也“蓄内劲”
很多患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一家医院进行了检查,当到另外的医院看病时,检查又得“从头再来”。在网络上,经常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地方的网友留言,因各家医疗机构检查的结果不能互认,他们的就医过程有些麻烦。
如今,这种麻烦将逐步变为“过去式”。3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制定的《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开始施行。《管理办法》提出,医疗机构应按照“以保障质量安全为底线,以质量控制合格为前提,以降低患者负担为导向,以满足诊疗需求为根本,以接诊医师判断为标准”的原则,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具体而言,在质量控制合格的前提下,患者到一家医疗机构看病、接受检查检验,转诊到另一家医疗机构,将不会再遇到“只认自家片子”“只信自家检验结果”的情况。
“这项改革既可节约医疗费用,也能减少患者排队预约检查检验的时间,这是民生实事往前进的重要一步。”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毛宗福表示,在过去的一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出台了诸多“直达”民生的举措,既“练外功”也“蓄内劲”,展现了改革的蓬勃气势,让老百姓的获得感持续提升。
代表、委员所在单位的工作也在其中接续发力。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朱同玉介绍,近年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着重抓专科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内镜中心为例,过去我们主要向国外同行学习。近年来,内镜中心快速发展,不仅在诊疗项目和诊疗质量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更在治疗技术上推陈出新,仅首创手术方式就有20余种,造福了患者,也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医师前来取经。”
02 改革的工作一项接着一项 时光流转,巩固深化医改成果,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抓好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等,改革的工作一项接着一项出现在人们眼前,为幸福生活夯实着健康根基。 去年,针对代表、委员多年持续关注的“强基层”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推进消除贫困地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的同时,持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工作,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医疗服务水平。 “我们启动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加快推进社区医院建设,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哨点建设。”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全国新增达到服务能力标准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过7000家,累计建成超过2600家社区医院。“基层服务能力实实在在的提升,在保障群众在‘家门口’获取医疗服务的同时,也守住了基层疫情防控底线。” “我作为人大代表,已经履职4年多,除了对文化事业十分关注,对民生问题也格外关注,我觉得这是人大代表应尽的责任。”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博物馆首席研究馆员齐玫表示,人口老龄化问题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从2019年起,齐玫每年都会提出相关议案,主要涉及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 “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失能老人照护问题,已成为相关家庭亟待社会帮助的问题。一方面,要通过保险制度减轻护理费用上的负担;另一方面,要有经过专业培训、具有职业操守的护理人员提供到位的服务,解决医院护工和家庭保姆不专业及缺乏安全保障等问题。”齐玫欣喜地看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试行地区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收效良好,充分说明了该制度进一步推广、实施的必要性。 03 思考的热点未来可期 进一步提升老百姓的健康获得感,一直是代表、委员思考的热点。“现阶段互联网医疗如何定位和发展,以避免资源闲置、效率较低,已成为当前行业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主任顾建文表示,今年将建议建立共享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推动我国医疗行业数字化建设。“互联网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医学进步需要科研的助力。科研岗位编制不足,成为制约医院医学创新、影响医院从医疗中心向医学中心转变的重要因素。”朱同玉认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期待医院人力资源配置在政策上获得更多的支持。 据了解,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市场规模总体偏小,赔付支出额在卫生总费用中占比较低。因此,毛宗福建议,强化对各级政府“个人卫生支出比例”约束性指标的考核,“十四五”期间,将发展普惠险纳入地方政府“惠民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实现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有效衔接。 “通过改革进一步实现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的下降,降低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风险,意义重大。”毛宗福说,增进民生福祉,除增加“基础性、主体性、兜底性”财政投入外,还要加大市场性、社会性政策供给,拓展市场空间,发展普惠险。“‘政府引导、多部门参与、市场化运行、企业化管理’促进普惠险稳健发展,本质是在凸显政府责任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实践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