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后多久恢复?需要空腹吗?相关问答看这丨世界献血者日
2022年6月14日是第19个世界献血者日,主题为“献血是一种团结行为。加入我们,拯救生命”。
听说——
“献血可预防、缓解高粘血症。”
“献血可预防、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献血可减少癌症的发生率”……
很多人开始挽起袖子跃跃欲试。可是对不起,您的血或许暂时不合格或者根本不适合献爱心!
献血问答
1、有脂肪肝的人可以献血吗?
尽管脂肪肝没有被列入不宜参加献血的人群,但作为一个代谢性疾病,与“肝酶升高”形影不离的是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高尿酸。
首先,脂肪肝常常导致血液肝酶指标增高,转氨酶高的人是暂时不能献血的。
其次,脂肪肝多伴有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去献血要特别谨慎!因为在献血时,心脏的冠状动脉易发生痉挛,可能引起一时性缺血,导致心绞痛的发生,亦可出现献血后血压下降,血流减慢引起血栓形成。
还有,脂肪肝多半有高血糖,Ⅱ型糖尿病属于国家规定的暂缓献血的范围。尿糖或尿蛋白阳性的人不能献血;正在注射胰岛素或服用降糖药物的糖尿病患者也不能献血,因为这些药品会在血液中残留。
以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控制良好的高血糖患者,采血之前经过检查没有其他禁忌症认为可以献血的患者,献血前后也没有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高尿酸和高血脂也是脂肪肝最常见的合并症。若血中尿酸值过高,特别是有痛风者,一般是不适宜献血的。
如果轻微的血脂升高并且没有服用降脂药物是不会影响献血的。献爱“心”也需要有个健康的“肝”脏!
2、献血后血液多久可以恢复?
健康成年人一次献血200~400毫升后,骨髓的新陈代谢加快,人体在肝、脾等脏器内贮存的血液也会迅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和循环血量保持平衡。
人体各组织间的液体成分立即会进入血管内,只要1~2小时便可补上失去的血容量;血浆蛋白大约在1~2天内即可补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7~10天即可恢复到献血前水平。
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本来就处于不断循环再生的过程之中,只要遵循献血间隔期,不必担心献血后的恢复。
3、献血需要空腹吗?
请注意,献血前不要空腹。献血时,献血者应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处于良好状态。空腹献血容易出现头晕、恶心等献血反应,因此,不要空腹献血。
献血前只要保持健康饮食,不吃油腻食物即可。如果献血前距进食已有较长时间,或献血者有饥饿感,建议先吃点点心、饮料再献血,咸饼干、运动饮料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4、献血后应注意什么?
1.献血后,压迫针眼处10分钟左右或用弹力绷带压迫20分钟左右,防止皮下出血;针眼处保持干燥、清洁,4小时内不沾水,避免感染;献血手臂24小时内不提重物。
2.1~2 天内不做剧烈运动。
3.多饮水,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C和铁含量高的食物,瘦肉、鸡蛋、猪肝、豆制品及蔬菜、水果等。
4.如果针眼处有渗血,出现红肿,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热敷,一般7~10天会逐渐恢复。
5.个别人可能在献血后数小时内出现头晕等不适,请就地蹲下、坐下或卧倒,避免意外伤害发生。这种不适为一过性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应,一般数分钟即可缓解。
5、什么样的人是不能参加献血的?
(1)性病、麻风病、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2)肝炎病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丙型肝炎抗体阳性者。
(3)过敏性病症及反复发作的过敏患者,如经常性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
(4)各种结核病患者,如肺结核、肾结核、淋巴结核及骨结核等。
(5)心血管疾病患者,如各种心脏病、高血压、低血压、心肌炎以及血栓性静脉炎等。
(6)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支气管扩张、肺功能不全。
(7)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如较重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肠炎、急慢性肾炎及慢性泌尿道感染、肾病综合征、慢性胰腺炎。
(8)血液病患者,如贫血、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各种出、凝血性疾病。
(9)内分泌疾病或代谢障碍性疾病患者,如脑垂体及肾上腺疾病、甲亢、肢端肥大症、尿崩症及糖尿病。
(10)器质性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病患者,如脑炎、脑外伤后遗症、癫痫、癔病、严重神经衰弱等。
(11)寄生虫病及地方病患者,如黑热病、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囊虫病及肺吸虫病、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等。
(12)各种恶性肿瘤及影响健康的良性肿瘤患者。
(13)做过胃、肾、脾等重要内脏器官切除手术者。
(14)慢性皮肤病患者,特别是传染病、过敏性及炎症性全身皮肤病,如黄癣、广泛性湿疹及全身性牛皮癣等。
(15)眼科疾病患者,如角膜炎、虹膜炎、视神经炎和眼底有变化的高度近视。
(16)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胶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等。
(17)有吸毒史者、同性恋者、多个性伴侣者。
(18)体检医生认为不能献血的患有其他疾病者。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