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 建议提案
索引号 00248984X/2022-28532 文件编号 杭卫提〔2022〕35号 发布机构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成文日期 2022-07-19 主题分类 卫生 组配分类 建议提案
有效性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关于对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478号提案的答复意见

来源: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日期:2022-07-21 09:29 浏览次数:

陶一二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的规范化管理的建议》(第478号)收悉。我委对您的提案高度重视,会同市财政局、市红十字会进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一、前期开展的工作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逐步提升公共场所AED配置水平。2021年1月1日,《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明确了交通枢纽、公共文化设施、学校等六大类公共场所应配置AED,杭州成为全国首个以地方立法形式规范公共场所AED配置和使用的城市。2021年10月18日,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全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管理工作的通知》,加强配置规划,明确2022年、2025年两个阶段AED配置数量达到4200台和7000台的配置目标。一年多来,全市AED数量从1000台增加至4000余台,AED配置密度位于全国前列。

二是制定标准规范,统一公共场所AED配置管理要求。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公共场所AED配置管理,根据《管理办法》要求,市卫生健康委制定下发《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与维护管理规范》,明确了六大类公共场所AED配置的具体标准,例如机场、火车站每楼层至少设置1台,楼层面积每超过4万平方米增设1台;发布了具有杭州元素的全市统一AED标志标识(包含设置点、柜体、封条等标识),增加AED辨识度;统一AED安装、拆除、移机要求和流程,以及配置单位日常维护、定期保养等管理具体内容,确保AED正常工作。

三是建设信息平台,提高公共场所AED统一管理效率。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信息化管理的通知》,由市急救中心统一建设全市AED信息管理平台,统一数据接口标准,通过监管平台可实现AED功能状态、位置信息、电池电极片有效期、日常巡查等在线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目前AED信息管理平台已开始试运行阶段,接入不同品牌AED3000余台,其余正在陆续接入中。

四是开展急救培训,不断提高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和抢救成功率。市红十字会、市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大力推进公众急救知识培训,开展“120救在身边”市民开放日、急救知识大讲堂活动,做深做实“红十字救在身边”项目,推进急救培训进公安、消防、地铁、学校、社区和企事业等单位;市教育局把急救培训列入中学生教育内容,应急管理局把急救培训列入安全员培训课程。上线“急救志愿者”平台,打通120调度系统,探索急救志愿者参与院前急救的新模式。目前全市急救知识累计普及400万人次,AED使用次数和抢救成功率逐步提高。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随着公共场所AED配置数量不断增多,日常维护管理的难度也不断增大,正如您在建议当中提到的,AED配置只是第一步,从“配”到“用”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从而切实发挥AED在保障生命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加强财政投入保障,确保“有得用”。认真贯彻落实《管理办法》要求,将公共场所AED配置管理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急救体系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和资金保障。按照2022年、2025年两个阶段的配置目标,分步实施,分类推进,根据公共场所AED配置具体标准科学规范进行布设,优先配置人流量大、猝死发生可能性相对较高的公共场所,逐步提高各类公共场所AED配置数量和覆盖率。力争到2025年全市公共场所AED配置总数不少于7000台,达到每10万常住人口不少于60台的配置水平。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向公共场所捐赠AED,并纳入全市统一布设规划,形成支持急救体系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压实管理责任落实,确保“有人管”。《管理办法》已明确配置单位应当定期检查AED,开展维护保养,确保AED正常工作,《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与维护管理规范》也明确要求配置单位强化AED日常检查和维护保养制度,落实管理责任人。下一步,按照“谁用谁管”的原则,进一步压实管理责任,配置单位承担所在公共场所AED(含政府配置、社会捐赠等)日常管理和维护保养,建议参考“消防设施设备”管理模式,公共场所可委托物业或第三方公司按规范进行管理。同时,配置单位上级主管部门要采取措施督促管理,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对未按照《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的,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三)规范标志标识设置,确保“找的到”。《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与维护管理规范》已发布了具有杭州元素特点的全市统一的公共场所AED标志标识,包括AED设置点标识、导向标识、封条标识、柜体标识,下一步要推进公共场所AED使用新的标志标识,对于已设置的旧的标志标识要分批逐步进行更换,对于新增AED严格按照新标准进行设置,在日常巡查中将AED标志标识作为重要内容督促整改,从而提高AED标识度,方便急救时取用。

(四)加强急救知识普及,确保“会使用”。公共场所AED配置单位原则上按照1:10的目标(每一台AED至少培训10人)安排人员接受AED使用、维护和相关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并定期参加复训。市红十字会加快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建设,计划到2022年底,全市建成20余个应急救护实训基地、15个应急救护考点和70余个应急救护实操点,建成覆盖全市的应急救护服务阵地。红十字会、卫健部门和有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联合开展急救知识普及培训,与电力、驾培、快递、外卖等行业,以及教育、城管、公安、交通运输、消防等部门建立培训合作机制,进一步提高急救知识普及率。

(五)完善信息平台建设,确保“救得快”。加快杭州市AED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监管功能,建立区、县(市)、卫生健康部门、行业主管部门、配置单位、维护保养机构等分级、分层信息化管理机制。8月底前完成公共场所具备互联网功能的AED接入,相关管理单位在授权后可在平台上对AED进行在线管理,掌握AED具体位置、功能状态、日常维护保养、使用记录等信息,对故障信息、位置偏离、电池有效期等进行信息预警推送,提高管理效率。打通AED数据平台、急救志愿者平台和120调度系统,在发生急救事件时120调度平台可以引导现场报警人获取AED,并将急救信息推送给急救志愿者,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急救,切实提升我市应急救治能力。

感谢您对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联系人:付卫林;联系电话:8525537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