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上多了个“鸡蛋”,大出血险些要了她的命!痛经女性当心
1个月前,杨女士(化名)来了月经。但6天过后,经量突然增多,并且好像止不住似的,相比自己以往每月的经量明显变多。
于是,她来到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妇科门诊副主任赵秀敏医生处就诊。幸好查了一查,不然后果不堪设想,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宫颈上有一个鸡蛋大小的肿块
一个月长了约2公分
检查发现,杨女士的宫颈上长了一个直径大约4公分的肿块。这次阴道出血并不是月经,而是这个肿块导致的。
△杨女士MRI提示宫颈异常回声,可见4cm的巨大囊性病灶
杨女士告诉赵医生,6月B超检查提示,宫颈上有个2公分左右的小囊肿,身体也没出现什么特别的症状,就没多在意,没想到它竟然短时间变大这么多,还造成了出血。
这个“肿块”几乎同一个鸡蛋大小,长得还不慢,是良是恶?
值班医生立即先给杨女士止血,同时进一步检验“肿块”的真实身份。
“囊肿”摇身一变腺肌瘤?
瘤破引发大出血
赵秀敏凭借丰富的经验仔细诊断后,确诊了导致杨女士阴道异常出血的肿块的真面目——囊性腺肌瘤。
一个小囊肿,短短几十天怎么会突然变成了一颗大瘤?赵秀敏解释,囊性腺肌瘤是子宫腺肌病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病症,是子宫内膜跑到宫体或宫颈内部,周期性出血形成的。发生在宫体的囊性腺肌瘤常被误诊为子宫畸形、子宫肌瘤变性等情况,延误治疗。
杨女士的囊性腺肌瘤长在宫颈上,在它小的时候可能与宫颈囊肿难以鉴别。但月经来潮,宫颈囊性腺肌瘤短期内迅速增大,常导致急诊大出血。此外,短期内迅速增大的宫颈肿块还往往被误诊为恶性病变。
腺肌瘤长在血液分布颇多的宫颈上,且瘤表面血供十分丰富。血止后不久,最不想看到的情况发生了,杨女士突发再次出血,且血量还呈逐渐增多的趋势。
“不好!可能是囊性腺肌瘤破裂了!”时值周日,医院马上启动了紧急处理程序,赵秀敏为杨女士做了急诊宫腔镜手术。
宫腔镜下,可以看到杨女士宫颈部位已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破口,情况十分危急。
△杨女士宫腔镜提示巨大空洞样改变,丰富的血管和淡黄色的陈旧性出血灶
做好了切除子宫的准备
医生却说术后3个月可开始备孕
在手术前,因为反复阴道大出血,杨女士其实已经做好了要切除子宫的准备,但赵秀敏安慰道:“别灰心,你还是可以再生宝宝的。”
好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出血,有一个理想的结局。赵秀敏顺利完成了宫腔镜下完整切除宫颈囊性腺肌瘤手术。术后数日,杨女士复查磁共振,虽然宫颈膨大,尚未完全恢复,但包块已消失。
△术后短期复查磁共振,囊肿已消失
现在距离手术顺利完成已过去1个月左右,前两天杨女士来复查,超声提示宫颈已经完全恢复到正常形态,她自己也感觉恢复得不错。
△杨女士术后1个月B超检查,宫颈已恢复正常
看到复查结果后,杨女士问道:“赵医生,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可以准备怀孕了?”
赵秀敏则建议:“再等等,术后3个月再开始备孕。”
囊性腺肌瘤如何发生?
两个症状要注意
很多人也许没有听说过囊性子宫腺肌病,但它的发病年龄为13-55岁,涵盖了女性从青春期到中年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年轻女性,青春期及年龄<30岁的患者占65-75%。
目前,囊性子宫腺肌病也被分为青少年型、成年型两型。青少年型最突出的症状为月经初潮后出现越来越严重的痛经情况。
成年型囊肿多数以痛经及阴道异常出血为主。囊肿一旦破裂,往往像杨女士这样,出现致命性的阴道大出血,急诊切除子宫者亦不少见。
囊性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它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损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手术史等有关。
赵秀敏建议:
●青少年痛经发病率为50-90%,是青春期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但这并不意味着痛经是一个正常现象,对症处理即可。
如果痛经持续不缓解,还是建议到正规医院做个超声检查,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殖道异常梗阻、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性疾病、盆腔包块(卵巢囊肿)等器质性病变。
诊断不及时不仅影响学习工作,还可能潜在造成疾病进展,甚至影响以后生育。
●成年女性最好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尤其是有子宫器质性疾病史,即使痊愈了,也依然需要注意。
杨女士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2017年生完娃后近三四年没有做过定期妇科检查,这种情况很可能耽误病情。而且连续的妇科检查更利于医生指导临床治疗,减少误诊。
拓展阅读:子宫腺肌症是什么?
子宫从里到外有三层:子宫内膜、肌层、浆膜层。
因为子宫内膜的增生、增厚和脱落周期性变化,出现了月经。子宫内膜如果长在了内膜层外,即为子宫内膜异位症;长在了肌层,就被称为子宫腺肌症。
子宫内膜与激素水平密切相关。子宫腺肌症常见症状有痛经、经量增多、月经紊乱、不孕等。若有以上症状,建议及时到专科医院妇科门诊就医检查。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