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在身边丨“医生医生,我想切除子宫!”未婚女子哭诉:真的太疼了
35岁的廖女士(化名)有个“不能说”的烦恼:来“姨妈”那几天,都是一场煎熬。最近两年,月经量变大,止痛药也“不灵了”,腹部疼痛开始变得没有规律,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在朋友的推荐下,廖女士慕名来到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专家林开清教授的名医门诊求助。
01
“医生,我想切除子宫” 名医力挽一“腺”生机
得知廖女士未婚、无性生活史,林教授便为廖女士安排了妇科肛门检查,发现不仅子宫存在问题,子宫后方直肠窝以及子宫附近的韧带处都存在多发的病灶。
再经B超及磁共振等检查后确诊,廖女士这是典型的子宫腺肌症合并盆腔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
“医生医生,我想切除子宫!真的太疼了!”廖女士哭诉。“情况还没有你想的那么糟!”林教授耐心安抚,综合考虑廖女士的病情、年龄、生育要求等,为她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安排住院后,林教授为她实施了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症病灶切除加盆腔深部内异病灶切除术。术后3小时,廖女士就能下床活动了。术后,廖女士根据林教授的建议,进行长期药物管理,给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每隔28天注射一次。
术后3个月,廖女士前来复诊,激动道谢。她现在已经彻底告别痛经、异常腹痛和异常阴道出血的折磨,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02
什么是子宫腺肌症? 当心两大症状
子宫腺肌病(AM)是指子宫内膜(包括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生长而造成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病变。过去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经产妇,但近些年呈逐渐年轻化趋势,这可能与剖宫产、人工流产等宫腔手术增多有关。一般有以下这些临床症状:
月经失调(40%~50%):主要表现为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月经前后点滴出血,严重者可导致贫血,甚至需要输血治疗。
痛经(25%):典型特点是痛经进行性加重。常在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出现,当经期结束痛经即缓解。痛经初期服用止痛药物可以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痛经需要服用的止痛药物剂量明显增加,使患者无法耐受。疼痛出现也逐渐失去规律性,甚至整个月都在疼痛。
其他可能出现与月经周期无关的慢性盆腔痛、不明原因的出血、不孕等,大约有35%的患者无明显症状。
03
需要做哪些检查?确诊后可进行个体化治疗
体格检查:妇科检查子宫常均匀增大呈球形,有的子宫甚至增大如怀孕5-6个月大小,质地硬。合并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以触及痛性结节。
辅助检查:肿瘤指标糖类抗原125常常高于正常
超声检查
磁共振检查
如果确诊子宫腺肌症,该怎么治疗?
子宫腺肌症的治疗需要结合患者的年龄、症状及生育要求进行个体化选择。以到达缓解疼痛、减少出血、促进生育的目标。
PART/1 药物治疗
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短效口服避孕药、口服孕激素如地诺孕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及达那唑等。
PART/2 介入治疗
包括子宫动脉栓塞(UAE)、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射频消融(RFA)、经皮微波消融术(PMWA)。
PART/3 手术治疗
包括子宫内膜消融术、子宫腺肌症病灶切除术、全子宫切除术等。
04
要想避开妇科"不死的癌症"
医生建议这样做
做好计划生育,尽量少做人工流产和刮宫,避免过多宫腔操作。
月经期要做好自身保健,不要做剧烈活动。经期禁性生活,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子宫腺肌症的发生。
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和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素的食物,少吃或不吃辛辣、油腻、甜食等刺激性食物。
定期妇科检查,一旦确诊为子宫腺肌症,要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定期复查,长期管理。
林教授最后提醒:子宫腺肌症虽然是个良性疾病,但是复发率较高,甚至有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因此是一个需要终生管理的疾病。术前、术后均需对其做到长期的有效管理,才能更好改善生活质量。
林开清 主任医师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浙江省卫生创新人才。长期在临床一线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擅长妇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尤其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症、子宫肌瘤、子宫疤痕及宫腔相关疾病、妇科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微创治疗。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发表医学论文2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获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奖一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名医门诊时间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时间:周一上午
诊间:1号楼三楼妇产科门诊(第三诊间)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钱塘院区(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
时间:周三上午
诊间:门诊楼二楼妇产科门诊(第三诊间)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