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腾吃药”火了!消化科医生解读背后的健康误区
在今年的春节晚会上
一部名为《坑》的小品
讲述了一个躺平式干部
在工作中不思进取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故事
笑料十足却又令人感慨
“沈腾吃药”的话题
也迅速登上热搜榜首
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周海斌副主任医师有话说
今天,他为大家
科普小品中的消化病常识
以及解读小品背后的健康误区
消化病常识1“一吃三碗饭就积食”
积食,通常表述为吃东西后感觉食物没有“被消化”,一直停留于上腹部(通常是感觉留在胃里下不去)。这种症状在消化内科会被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餐后不适综合征”。
周海斌表示,针对不同类型应采取不同的对策:
“沈腾型”
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进食,或喝大量碳酸饮料、啤酒,消化系统一时间难以接受大量食物的“运输”,出现腹胀不适,甚至呕吐,呕吐后腹胀缓解。
解决对策:如果是偶发现象,可以观察。如果出现呕吐物带有血性物质,呕吐不止,或者伴有其他症状,如头痛、头晕、晕厥等和本次事件难以直接关联的症状,建议就诊。
“吃饱撑着型”
每次发生“积食”都和饱餐有直接关系。
解决对策:所谓“吃饭八分饱”,首先考虑减少进食量,再观察是否继续存在“积食”进而判断是否需要就医。
“没事撑着型”
不论吃多吃少,都感觉腹胀不适、没有胃口,甚至伴随有体重下降,特别是短期内体重下降,或者伴随有皮肤眼白发黄,体检肿瘤指标升高等情况。
解决对策:建议尽快消化内科门诊就诊。
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引发因素十分复杂,如心理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十二指肠的功能紊乱、内脏神经过度敏感等。
周医生想说,对于不明原因的“积食”不一定没事,务必要引起重视,并排除胃肠道以外脏器的疾病继发积食症状。
消化病常识2 :压力大就胃疼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压力大的时候晚上焦虑得睡不着,半夜就胃痛了,吃点抑酸药就可以缓解,有些人还默认为自己有“老胃病”。
周医生表示,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是人体的正常生物反馈而已,和“老胃病”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该如何处理?首先进行心理疏导,如确实存在焦虑状态,建议心理科专科就诊;如合并不明原因消瘦、进行性吞咽困难、反复或持续性呕吐、消化道出血、贫血、发热、有胃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建议胃镜检查,特别是压力不大的时候也疼尤其要引起重视。
此外,小品中还有两个明显的消化病误区。
误区一“一胃疼就吃药”
“胃疼”是消化科门诊的常见主诉,而因所谓的“胃疼”,诊断出心肌梗死、胰腺炎、胆囊炎,甚至阑尾炎、胰腺癌比比皆是,为什么会这样?
周医生解释,因为大部分人分不清楚“上腹痛”和“胃疼”的区别。
肋骨下缘以下、肚脐以上的区域称为“上腹部”。根据上腹部疼痛的类型、持续时间、剧烈程度、伴随症状等特点,医生会判断出大致的腹痛原因,再结合查体及辅助检查,初步诊断疾病,给予治疗,并不断修正诊断,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
而“胃疼”是导致“上腹痛”原因的一种,仅此而已。而“一胃疼就吃药”不仅难以明确疼痛原因,而且盲目吃药会掩盖症状,导致疾病延误。
周医生强调,上腹痛和胃痛是有区别的,别动不动就吃药,特别是在没有排除危重疾病之前。
特别强调!
如果消化不良合并出现如下情况,建议行胃镜检查:
· 不明原因消瘦
· 进行性吞咽困难
· 反复或持续性呕吐
· 消化道出血
· 贫血
· 发热
· 有胃癌家族史
· 40岁以上新发消化不良症状者
误区二:“胃药效果不佳就加量”
胃药效果不佳就加量,相信这点大家都能判断是错误的。
那么“效果不佳”,如何对待?
周医生表示,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鉴别是否是胃的问题导致的上腹痛。通常来说,上腹部的不适,特别是合并有饮食相关、伴随有反酸烧心的患者,胃的问题是常见的,如果患者不愿意行胃镜等检查,给予一些药物对症治疗,是常用的诊断性治疗方案。
如果效果不佳,还是建议再次好好排查,因为上腹部不单单只有胃,常见的引起上腹部不适的,还需要考虑胆囊、胰腺、胆管、横结肠、肺部、心脏等原因引起,所以不要嫌医生啰嗦,不要嫌麻烦,还是建议综合的判断,避免漏诊。
对于胃药是否可以加量服用,周医生这样解释:通常来说,抑酸药物(如XX拉唑),一天1-2次,餐前半小时服用,这和药物半衰期有关,吃多了也没用;而抑酸药物(如XX拉生)一般一天只需服用1次,吃多了也没用。咀嚼、冲泡类药物均是有使用极量的,吃多了无效,甚至有害。因此,需要在医嘱下加量,而非自己随意加量。“沈腾式吃药”是不可取的。
最后,周医生强调,胃部疾病导致的疼痛不适,只要不是恶性疾病,大部分病人预后还是比较好的,比如一些胃的炎症、糜烂、小溃疡等。
而胃外的脏器引发的疼痛,往往会比较困难,“早诊早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也希望大家能引起重视。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