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在身边丨痔疮出血?结果确诊直肠癌!“菊花保卫战”打响
对于很多直肠癌患者来说,如果要切除肛门,终生带着造瘘生活,对他们的心理打击是巨大的。
杭州市肿瘤医院副院长邓清华表示:“有的患者甚至会因此放弃治疗,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保命和保肛不再是单选题。”
前不久,他就遇到了一位这样的患者。
01
以为是痔疮出血
不料是肠癌
最近,岑大伯总是感觉腹部隐隐作痛,大便后纸上总是带点血。起初以为是痔疮,一直没有在意,也没有及时就诊。
随后便血情况越来越严重,腹部也从隐隐作痛变成了持续疼痛,这才在家人的劝说下到家附近的医院做了检查。
不查不知道,一查岑大伯的心就凉了一半,肠镜提示距肛门1.5-7cm处有一个不规则肿物,考虑直肠癌。
虽然没有转移其他部位,可以做根治手术,但是由于肿块离肛门口太近,手术无法保证足够切缘,无法保留肛门,需要终身造瘘。
听到这个消息,岑大伯一下子就急了,说什么也不肯治了,直言“不能保肛,自己宁可不活了……”
家属也跟着着急,多方打听后,一家人找到了杭州市肿瘤医院副院长邓清华。
“患者刚来的时候心情是比较焦虑的,反复提到一定要保住肛门,如果不能保住肛门宁愿不做手术,后来我跟他说先不要着急,还有办法。”邓清华说。
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邓清华认为,岑大伯的情况属于低位直肠癌,且没有扩散转移等问题,为了提高器官保留率,可以尝试目前主流的全程新辅助治疗(TNT)方案。
02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菊花保卫战”告捷
什么是全程新辅助治疗(TNT)?邓清华解释,通俗地说,全程新辅助治疗就是将放疗、化疗等传统肿瘤治疗手段放到手术之前,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术前给予放疗毒性更小,可使肿瘤尽可能缩小,保证手术切缘,保留器官,抑制肿瘤活性,减小术中播散概率,全身治疗依从性更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二是TNT从开始治疗到手术间隔时间较长,可以提高肿瘤反应率、病理完全缓解率及R0切除率,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甚至可以不用再做手术治疗。
通过以上讲解,岑大伯悬着的心也落地了,开始积极配合治疗。
全院多学科专家会诊(MDT)后为岑大伯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并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选用同步化疗药物,在岑大伯可耐受范围内使用化疗剂量,同时予盆腔调强放射治疗精准杀伤肿瘤,在保证治疗效果同时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组织。
经过一个半月的同步放化疗,岑大伯便血症状逐渐消失,腹痛症状也基本缓解,这也更加坚定了岑大伯治疗的决心。
手术很成功,更加令人欣喜的是,术后病理未见明显肿瘤残留,这场漫长的“菊花保卫战”最终以肿瘤完全退缩,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而告捷。
03
如何区分痔疮与直肠癌?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新发病人数为40.8万人次,占癌症新发病人数的10%,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死亡人数19.6万人次,占癌症死亡人数8.1%,死亡率居全癌肿第四位。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提高直肠癌患者生存率意义重大,统计表明,早期直肠癌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但在临床中,像岑大伯一样误将直肠癌当作痔疮延误治疗的人并不在少数。那么,直肠癌有什么症状,如何与痔疮区分呢?
直肠癌早期症状包括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贫血、体重下降等,虽然与痔疮一样都会便血, 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痔疮通常便血呈鲜红色,多为纸上带血,大便未与血液混合在一起。而直肠癌造成的血便血液多与大便混合,出现混合样黏液血便、脓血便,颜色偏深;
痔疮不会影响排便频率及大便性状,肠癌可能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还可能出现大便变细;
痔疮诱发的疼痛多在排便过程中出现,便后缓解,直肠癌通常表现为腹痛。随着肿瘤进展腹痛频率及程度也会增加,与排便行为不相关。
此外,肠镜也是目前筛查直肠癌最有效的手段,建议40-75岁人群,每年1次粪便潜血实验,每1-3年1次粪便DNA检测,每5-10年做1次结肠镜检查。
对于高危人群(粪便隐血试验阳性,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本人有癌症史或肠息肉史,有慢性便秘、慢性腹泻、黏液血便、不良生活史、慢性阑尾炎史)应根据症状及病情,缩短结肠镜检查时间。
邓清华 主任医师
杭州市肿瘤医院副院长,杭州市政协十二届委员会委员,农工党杭州市委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放射治疗专委会胃癌组委员,浙江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副会长,杭州市抗癌协会第二任理事会理事长;杭州市肿瘤诊疗质控中心主任。
从事肿瘤诊治近30年,擅长肺癌、食管癌、胃癌、胰腺癌、直肠癌、前列腺癌、淋巴瘤等恶性肿瘤以放疗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并开展了多项创新性临床研究,主编或编写学术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SCI收录20篇。
门诊时间(杭州市肿瘤医院):
周一下午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