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科普

贵人语迟?天才儿童?别错过黄金干预期

来源:健康杭州 发布日期:2023-04-04 14:32 浏览次数:

现如今,不少影视作品中将自闭症描述成了天才儿童,他们往往在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有着突出的表现。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些误导很可能会让他们错过黄金干预期。

“对于自闭症儿童,融入社会独立生活才是最佳的治疗目的,而非期盼或渲染他们成为什么‘天才儿童’。”杭州市第七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周国岭介绍,2-5岁是自闭症儿童恢复的最佳干预期。理论上来说,如果家长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相当一部分可以达到预期治疗目的。


被长辈称赞“贵人语迟”

“高冷小王子”被诊断为自闭症

4岁的小浩(化名)正在读幼儿园,可他却无法融入其中,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爱说话,平时待人也很“冷漠”。

“如果这样孩子会变得不合群,对成长非常不利。”老师发现后与家长交流指出。

不过,小浩的父母表示,他在家也是如此,对父母也经常爱理不理,我们都说他是“高冷小王子”。而且他开口讲话比较晚,长辈认为是“贵人语迟”。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发现小浩的情况越来越不对,看人的眼神更加奇怪,怀疑小浩有自闭症的倾向,建议家长带他就医检查。

小浩的父母慌了神,于是带他到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周国岭主任的诊室就诊。经过检查,排除脑器质性疾病,以及一系列的行为量表评估后,小浩被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自闭症)。

得知这个诊断结果,小浩父母非常崩溃。“或许早点干预,孩子的情况会比现在更好。”

所幸,经过半年的社交和语言康复训练,小浩有了明显的进步,会简单回应他人,语言交流也明显提高了,有时候还会主动提出要求,眼神也不再一瞟而过。医生预判他长大后融入社会应该不是大问题。


经常蛮横无理将同学推倒

“混世小霸王”令老师家长头疼

小浩的情况是自闭症儿童的典型表现,不过具备暴力、自残等问题行为的自闭症患儿也不在少数。

这类型的自闭症更让家长无奈,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制止和纠正孩子的此类行为。

有部分家长甚至只制止而不纠正,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正在市七医院接受治疗的5岁的小明(化名)就是这样的自闭症患儿。

据老师反映,小明在幼儿园里很不合群,就像个“混世小霸王”,见到其他小朋友手里拿的玩具,只要他感兴趣,都会不管不顾地抢过来;看到其他小朋友搭积木,他会一脚踢散;面前放着的东西只要碍眼,他立马用力扔掉,也不管会不会砸到别人······

老师认为,小明的情况或许不是简单的性格暴躁,建议家长带他到医院检查。果不其然,检查后发现,小明也患了自闭症。

周国岭表示,行为也是沟通表达的一种,无语言的自闭症患儿很可能表现出暴力或自残行为,家长应该引起重视。

如果是由于正当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暴力、自残行为,家长如果对其惩罚,将很容易打击孩子表达需求的积极性,对其发展极其不利。

所以,面对这样的孩子,一定要第一时间弄清楚其此类行为发生的原因,再给予针对性的教导和治疗。


自闭症患儿有三大核心症状

早期识别干预至关重要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全称为“孤独谱系障碍”, 是一种先天的脑部发育障碍。语言交流的异常、社会互动的异常、狭窄的兴趣和刻板行为是三大主要特征。一般起病于3岁前,3岁以后表现明显,其相关症状会伴随终生,绝大多数儿童需要长期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支持服务。

周国岭介绍,在市七医院的儿童心理科,自闭症的接诊人次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的门诊接诊患儿总数近3万人次,自闭症患者占到10%左右。

由于自闭症患儿往往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周国岭建议家长可通过一些方式识别出早期的自闭症。例如:

01

自闭症患儿在大部分时间里,不会主动去接近别人,有时还会喃喃自语,答非所问。

02

自闭症患儿常常拒绝亲人的搂抱、抚摸,相当一部分自闭症患儿和周围人没有眼神交流,表现得冷漠、无动于衷。

03

大部分自闭症患儿对玩具不感兴趣,而是常常机械性地重复某种固定动作,如着迷地玩手或摆弄玩具车的轮子,长时间看旋转的物品。

04

在幼儿园的集体环境中,老师经常反映他们孤僻离群,喜欢一人独处,自娱自乐,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不懂游戏规则,也不懂怎么跟别人玩。

周国岭介绍,目前对自闭症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唯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才能尽可能改善患儿状况,帮助他们恢复社会功能,融入社会。

“从多年的临床实践来看,那些轻中度的自闭症患者经过科学的康复训练,很多患儿可以与人简单交流、生活自理,甚至能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他表示,对于自闭症患儿,家长的坚持和陪伴至关重要,耐心、恒心、信心、专心、爱心,五个“心”缺一不可,而且要避免认为他们是“天才儿童”“不爱说话”的两大常见误区。

打印 关闭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