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在身边丨头痛别拖!脑中的“不定时炸弹”,可能随时引爆
头痛是一个很常见的症状,大多数患者都是吃吃止痛药,头痛缓解后继续上班工作。
但你知道吗?头痛也有可能是脑内出现问题,身体预警给我们的重要信号,千万不能忽视,也不要病急乱投医。
后脑勺疼痛不适
检查发现不止一个动脉瘤
家住城西的张女士(化名)今年刚刚过了55岁,本以为退休后可以跟着家人出去旅游,可在半个月前,她突然觉得后脑勺疼痛不适,于是到当地医院做了颈椎磁共振检查,当时医院没有发现特殊异常,张女士就回家了。
一周后,张女士开始头痛加重,她想着医院里配了止痛片,就赶紧找出来吃。
可到了晚上,她不仅头痛没有明显缓解,而且愈发疼痛,夜间很难入睡,到了后半夜左侧眼睛睁不开,还多次呕吐。
张女士意识到自己身体出现了大问题,不能再拖了,于是急忙让家人把她送到了杭州市西溪医院就诊。
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张祖勇教授接诊了张女士,为她做了脑血管CTA检查,发现张女士左侧后交通动脉存在动脉瘤。
于是,他带领团队为张女士进一步开展脑血管造影(DSA)检查。
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张女士原来颅内动脉瘤不止一个:前交通动脉、左侧大脑中动脉、左侧后交通动脉都有动脉瘤,而且左侧后交通动脉瘤较大,直径约1cm。
“脑袋里的不定时炸弹”
随时可能“爆炸”
张教授介绍,颅内动脉瘤作为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其出血后的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常常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打击。
尤其巨大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后果不堪设想。人们习惯性称它为“脑袋里的不定时炸弹”。
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导致昏迷,偏瘫,甚至死亡,致残致死率很高。
张女士头痛逐渐加重,左眼睑下垂也非常明显,这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先兆症状。
经张祖勇教授团队讨论决定,立即为张女士进行手术治疗。
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决定由崔亚辉副主任医师为张女士进行开颅颅内多发动脉瘤夹闭术,就是设计一个切口,通过夹子来夹闭多个动脉瘤。
术中,在张祖勇教授的带领下,崔亚辉医师精准完美的夹闭了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的动脉瘤。术中荧光剂造影,动脉瘤无明显显影,载瘤动脉血流通畅。
通俗理解,就把动脉瘤比作气球,医生用专用“动脉瘤夹”,夹住气球的颈部,使气球不再充气,即把动脉瘤完全封闭掉,不再有血流冲击,也不会有破裂出血风险。
术后,张女士恢复良好。头痛症状较术前明显减轻,左侧眼睛也能睁开了。
关于颅内动脉瘤
这些知识要知晓
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指大脑内部的动脉血管异常膨出后形成的动脉瘤。看上去就像是血管上长了一颗葡萄,里面充盈着血液。是一种脑血管病,并不是肿瘤,也不会扩散,更不需要放疗、化疗。
任何年龄都可发病,40~60岁常见。一旦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极高。主要检查方法有:颅脑MRA,颅脑CTA,脑血管造影。
动脉瘤破裂主要有哪些典型表现?
在动脉瘤没有破裂出血以前,绝大多数患者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因此动脉瘤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
部分人会有前驱症状,比如头痛、头晕、眼睑下垂、瞳孔变大等,但大多数人往往没有任何前兆。
动脉瘤破裂出血往往发病突然,典型的表现为骤然出现的劈裂样头痛,可能伴有恶心、呕吐、意识不清、抽搐等症状。
遇到上述情况该怎么办?
张教授介绍,临床工作中医生最紧张的也是这种动脉瘤破裂的情况。
所以一旦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等不适要及时就医,筛查动脉瘤有很多方法,包括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脑血管造影(DSA)。
其中CTA、MRA属于无创的检查,DSA属于有创的检查,但是DSA最能反映动脉瘤的特征,也是确诊动脉瘤的“金标准”。
张祖勇 主任医师
教授,硕导,杭州市西溪医院党委书记。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脑病学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学分会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临床药学专委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常委;浙江省神经科学会神经修复和康复分会常委;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杭州市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杭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理事长;杭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十三五脑病重点专科带头人;杭州市重点学科脑病学带头人。
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省部级等项目20余项,发表SCI、中华系列等科研论文40余篇,获杭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浙江省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门诊时间(杭州市西溪医院):
周一上午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