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84X/2023-00832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
成文日期 | 2023-05-19 | 主题分类 | 卫生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有效性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要点
2022年杭州市卫生健康工作总结
2022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全国和省市两会精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六个卫健”为引领,全力以赴战大疫、强保障、促发展,加快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健康杭州建设,奋力实现我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在“两个先行”中贡献卫健力量,高质量完成了2022年度各项工作任务。
一、以疫情防控为抓手,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保障水平
(一)全力以赴做好突发疫情处置及常态化疫情防控。一是果断处置突发疫情。“1·26”春节突发疫情后,统筹调派医务人员3.9万余人次,疾控流调人员累计排查追踪4万余人次,卫生监督部门出动2000余人次,全市累计核酸检测800余万人次,用4天时间实现了“社区清零”,10天时间实现“隔离点清零”和有序解封。后续又遭遇滨江、富阳、余杭、上城、拱墅等较大规模疫情,全系统毫不松懈、连续奋战,均快速实现清零稳控。二是服务大局筑牢防线。落实疫情防控“七大机制”和“五个一小时”要求,在全市构建15分钟常态化核酸采样网络,建设26个核酸检测基地,快速提升检测能力。快速启用2家市级健康驿站,指导全市集中隔离场所规范管理,全年完成52万余人隔离管控工作,以高标准、硬举措保持全市疫情形势相对平稳。统筹人员力量支援各地抗疫,全市1200余名医务人员分批驰援上海,612人增援义乌,组建重症医疗队赴上海、内蒙古、海南、西藏、新疆等地开展救治工作,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疫大局。三是快速追阳通宵达旦。11月起,面对更为严峻的全国疫情形势,建立完善快速追阳机制和快速应急处置队伍,配备市级流调力量200人,选拔首席流调员36人,实行“一病例一专班”,快速流调、快速追阳、快速管控。全市卫健系统日夜不分、高速运转,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二)众志成城做好新冠医疗救治。2022年末疫情转段后,防控重心向“保健康、防重症、遏病亡”转变,医疗救治压力陡增,各地各单位全力保障“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一是迅速提升救治能力。全市快速启动应急机制,设置亚定点医院床位16270张,重症床位2139张;千方百计增配医疗设备、救治药物和防护物资;紧急协调市属医院、公交公司等,调派医生、驾驶员、担架员、接警员等492人增援市急救中心,用最短时间有效抵御感染高峰。二是创新激发救治潜力。各医院第一时间落实“人员打通、科室打通、院区打通”等举措,全面提升收治能力;各地充分挖掘床位资源,尽最大努力拓展收治空间;紧急研发并上线“杭州抗疫健康驿站”等数字化应用,为患者提供居家健康服务。三是火线凸显先锋作用。在新冠医疗救治关键时刻,全系统党员示范岗、突击队冲锋在前,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冲在第一线,面对就医患者大幅增加、住院床位频频告急、工作人员发病减员等困难,顶住压力、坚守岗位,实现了“看得上病、配得到药、派得出车、住得进院、管得住人”的目标。
(三)突出重点做好疾病防治。一是规范开展传染病防治。全市新报告HIV/AIDS感染者/病例较上年下降8.3%,报告肺结核病例较上年下降7.33%;监测发现并主动报告1例境外输入性埃及血吸虫病病例及1例境外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病例。推进肺结核防控工作,启动“无结核校园”志愿者项目,开展全市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师资培训。开展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加强社区慢性病管理质量督导。二是加快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总结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国家试点工作。会同市公安局共同策划实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天使计划”试点工作。积极参与市委青少年阳光成长行动筹备工作,完成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促进)中心8个分中心建设。三是稳步推进惠民项目建设。组织开展全市老年困难人群免费白内障手术项目。深入实施“三免三惠”健康行动,全年累计开展28.9万重点人群结直肠癌筛查及2.59万重点人群慢阻肺筛查工作。强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治理,加快档案开放,全市电子健康档案开放率81.03%,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开放率93.07%。
二、以数智变革为驱动,全面提升健康城市建设水平
(一)全力打造健康大脑生态。一是完善“健康大脑+”体系。深化全市卫生健康大数据中心建设,夯实“健康大脑”数据底座,全面提升数据质量。建设健康数据高铁,全市45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实现信息系统实时贯通,并接入“浙里健康e生”。迭代升级健康大脑2.0,杭州亚运行OSMA和智能医疗急救保障系统上线试运行,医学检查检验互认共享改革提质扩面,436个项目纳入互认。二是优化重点人群管理。数字赋能“一老一小”,治理端打通15分钟公共服务圈、人房信息等跨部门数据,建成托育服务设施布局一张图,服务端迭代升级“托育一件事”,实现VR云看托、一键入托和预约体检等服务。构建集数智筛查、健康评估指导等功能的“两慢病全周期数智健康管理”新模式,推动老年意外险理赔直达。上线“健康体检一件事”,城乡居民、机关事业单位和企退人员等实现线上体检预约和报告查询。三是丰富数智改革项目。以未来社区、未来村卫生室等智慧健康多跨场景建设为载体,推进星级智慧健康站(室)建设。“退役军人就诊享优先”在市红会医院试点基础上,在6家市属综合医院推广应用,相关工作得到退役军人事务管理部门肯定。依托5G技术的智慧睡眠、重症监护、无人机等新技术应用场景取得突破,临安“天目医享”、萧山“小病慢病不出村”等改革案例在全省获得好评。
(二)统筹强化健康杭州建设。一是创建健康中国示范区。大力弘扬“小营巷”爱国卫生运动精神,合力打造全国爱国卫生运动教育基地。高水平推进健康杭州建设,创建健康中国示范区,召开高水平推进健康浙江行动现场会及全市纪念爱国卫生运动70周年大会。推进亚运赛时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建设,创新开展“三圈三级”病媒综合防制行动。二是赓续健康基因保持头部优势。不断创新健康促进新动能,健康杭州年度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杭州健康城市条例”纳入市人大2023年立法预备项目,健康杭州建设纳入市级共同富裕示范区标志性成果和重点任务清单,在健康浙江考核中连续四年获得优秀,在第二轮(2021-2023)考核中获得开门红,排名全省第一。三是推进健康治理能力转型升级。落实《杭州市推进大健康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组建杭州市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专家库。开展全市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能力培训,成立杭州都市圈健康城市联盟,推动大健康区域发展一体化。启动《健康杭州行动实施路径与策略研究》项目,升级健康影响评价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全年共实施健康影响评价政策33个。
(三)积极推进全周期健康管理。一是做优“善育在杭”。成功创建国家第一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全国首创婴幼儿照护机构设施配建和普惠性机构认定管理办法,超额完成省、市民生实事项目,新增23个乡镇(街道)建成托育机构,新增普惠托位8358个、社区婴幼儿成长驿站185家,可提供托位4.5万个,每千人托位数达3.7个。协助市委市政府制定《杭州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从生育、养育、教育全链条构建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二是做实“浙里康养”。加快制定全市老龄工作实施意见,实施老年健康服务五大行动,在全国率先开展紧密医养联合体试点,10家市、县级医院与33家医养结合机构签订协议。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比例达90%。25家医疗机构开展安宁疗护服务,区、县(市)均建立安宁疗护病房。新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9个、“杭州市老年友好型社区”50个。中国老龄协会会长王建军对我市老龄健康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三是做强“杭向健康”。加快构建全民全程健康服务体系,制定山区4县医疗共富行动方案、“杭向健康”实施方案和市级医务人员服务基层激励办法。临平代表浙江参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国家绩效评价获全国第一,我市获省级评价第一。
三、以优质均衡为目标,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水平
(一)有效夯实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一是积极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创建。21家机构通过国家推荐标准省级复核,5家机构通过社区医院省级复核,全市19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加快基层硬件提档升级,完成新改扩建规范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38家,完成率172.73%,村卫生室(站)规范化率达96.1%。推进星级智慧健康站(室)建设,全市12个未来社区智慧健康站、2个未来村卫生室通过省级复核。二是推进全民健康体检行动。65岁及以上参保城乡居民增加“颈动脉B超”,中小学生增加“心理健康评估”项目,全年完成城乡居民健康体检1669392人,企业退休人员健康体检62.72万人。三是探索两慢病健康管理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一体化门诊建设,加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诊前、诊中、诊后服务,全市建成慢病一体化门诊79家,开具健康处方37.02万张。以城市医疗资源“双循环”管理为载体,推动分级诊疗,全年有效转诊71938人次,较2021年同期增长32.3%。
(二)持续加强医疗质量质控建设。一是深化医疗质量综合监管。完成杭州市医疗质量综合监管系统建设,以医疗质控推动医疗质量整体提升。全年累计开展质控督查73次,质控培训113次。借助“杭州市质控小程序系统”对各质控中心进行智能监管、评估和量化考核,提升医疗质量管理内涵。二是组织活动提升技能。组织开展杭州市医院感染管理品管比武大赛、新生儿复苏技能竞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技能竞赛等25个竞赛项目,提升医疗业务能力。三是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制定《杭州市第四周期医院等级评审实施方案》,组建市级评审专家库,创新预评审模式,将等级医院评审与医疗质控、绩效考核以及综合监管平台监管有机结合,完成临安一院、富阳一院、萧山医院等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评审,完成市七医院、余杭二院、淳安一院、浙医健集团、富阳二院等10余家医院质控预评估。上线精麻药品处方闭环管理系统,加强精麻药品使用监管。通过处方集中点评系统平台,建立处方点评闭环管理机制。
(三)深入推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一是深化体制改革。持续探索“三医联动”“六医统筹”改革,完善医改联席会议制度,由市长任召集人,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深化城市医联体建设,组成7家市属医院为牵头单位,主城区5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机构、院前急救机构等为成员单位的7个市街一体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实现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覆盖。二是推动核心服务能力建设。牵头医院通过在基层开设全专联合门诊、特色门诊、名医工作室等形式,助推基层打造“一中心一特色”“一中心一品牌”,提升基层综合服务能力。牵头医院在基层累计开设全专联合门诊87个、特色门诊75个、名医工作室9个。健全城市医联体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发挥医疗数字信息新优势,完善双向转诊平台,依托影像等“五大中心”,全年累计开展疑难影像20万余例、疑难心电会诊10万余例。三是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将市、区两级公共卫生机构、院前急救机构纳入城市医联体,打造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疫情防控、家医签约、医防融合、医养结合等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提升疾病三级预防和连续管理、分诊诊疗能力。
(四)不断深化医疗对口支援帮扶。一是进一步加强东西部医疗协作。全市已有49家医疗机构与四川甘孜、广元两地医疗机构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全年选派206名医疗人才赴广元和甘孜开展医疗卫生帮扶,累计为当地患者开展门急诊5万多人次,住院手术1300余台次,远程会诊、查房及影像(病理)诊断1344人次。二是推进组团帮扶。市七医院、市妇产科医院、市急救中心与长春市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医院、急救中心开展医疗卫生合作,市红会医院与长白山开发区中心医院建立帮扶关系。充分发挥组团式医疗援疆的优势,实施“多院帮科·专科联盟”援疆新机制,市红十字会医院、市西溪医院和市七医院与阿克苏地区第三、第四人民医院以及阿克苏市人民医院、阿克苏传染病医院签订柔性援疆帮扶协议。三是发挥优势专科功能。助力帮扶地区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疾病攻坚行动;在阿克苏人民医院成立杭州甲乳外科名医工作站和罗定存名医工作室,举办专科学习班2期,开展门诊540余人次,带教业务骨干43人次。接收阿克苏市人民医院25名业务骨干来杭医院进行为期1-6个月的跟班实训。
四、以健康产业为引擎,全面提升医学科创新高地
(一)全力打造高端科创平台。一是强化医校融合。加大与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的合作,建强研究、管理、临床实践能力。市一医院临床肿瘤药理与毒理学研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评估,肿瘤融合研究与智能医学重点实验室II期建设有序推进。市七医院获批省精神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建设项目并成立浙大双脑分中心,建立脑机接口专用病房、脑功能评估和调控研究中心,设立2+X模式研究型病房推进基础和临床研究有机结合。二是推进科研创新。市七医院获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和子课题各1项,获国自然重点课题和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累计资助近5000万元;市三医院获得国自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市属医院整体科研实力得到提升,市一医院、市七医院科研项目经费首次过亿,2022年市属医院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0项,较上一年度增长55.56%。获省科技厅“尖兵”和“领雁”项目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项4项。三是探索院间合作。促成市七医院、市五云山医院达成院间资源“双循环”合作,组建联合科研组织,联合开展临床科研活动,实现强带弱、共分享、同发展。
(二)奋力探索健康产业路径。一是推动医企深度合作。牵头组织华大集团、泰格医药、阿斯利康等20余家重点企业与市属医学重点学科对接,已完成泰格医药与市一医院、市肿瘤医院、市七医院、市西溪医院等单位的合作签约,并开展标志性合作项目。二是继续开展产业扶持。深入实施医企融合揭榜挂帅项目,新增立项三批,已累计下达八个批次755个项目,涉及研发资金4.22亿元。组建市卫生健康创新与转化中心,积极筹建生物样本库。推进中医药种植和饮片溯源,联合文旅部门推进五个省级中医药文化旅游基地申报,协同商务部门推进eWPT中医药企业入驻。三是强化规范管理。对临床研究备案进行审查管理,审核通过新增备案项目37个;组织全市医学伦理委员会工作检查,99家机构、115家伦理委员会按要求完成自查整改。注重科研诚信建设,将科研诚信列为委属单位综合目标考核科教内容一票否决指标,按规定开展5项涉嫌失信论文的调查和处置。
(三)加快推进中医药创新发展。一是中医药改革全面推进。经省政府批准,杭州市获批创建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市,制定《杭州市创建“浙江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建设方案》,遴选出拱墅区等5个市级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推进市区联动特色综合改革。二是中医药数字化纵深发展。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积极推进“中医处方一件事”“放心云煎药”“名老中医数字化传承”等数字化改革项目,推进中医健康宝、中医“治未病”等新系统开发。“市级中医药数字化监管平台的搭建”获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认可。三是中医药人才再添硕果。本土中医药顶尖人才实现新突破,市中医院王永钧和何嘉琳分别被授予“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称号,国医大师实现零的突破,全市新引育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8名。四是中医药学术创新发展。立项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259项,在省“千方百剂”中药制剂成果路演中获全省第一。打响“西湖国医高峰论坛”学术品牌,采用“一个主论坛+九个分论坛”的模式,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医药传承创新,汇聚11位国医大师和4名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等为杭州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挖掘事业发展新动力。
五、以党建人才为领航,全面提升卫健事业发展活力
(一)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上再发力。一是突出创新理论武装。把学深悟透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摆在突出位置,开展“六学六讲促六个卫健”学习实践活动,推动各级领导干部专题学、带头讲,使全系统1.8万名干部职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健全党建统领机制。发挥市委医疗卫生系统党建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督促指导和保障运行等职责,完善工作规则、部门职责、党建对口联系方案等运行机制,推动落实6个方面共21项年度重点任务,全面提升行业党建水平。深化公立医院党建统领机制,推动党建深度融合业务发展,市属医院党建工作在全国打响品牌。三是基层党建提质增效。推行党支部先锋指数、堡垒指数和清廉指数“三数评价”,系统201个党支部100%达标,12个党支部获评省级先锋党支部。加强对高知群体政治引领,全年发展党员90人,高知党员占比50%以上,公立医院临床科室负责人担任党支部书记占比超90%,基层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进一步增强。
(二)在打造铁军队伍上勤锻造。一是选优配强干部队伍。在大战大考中察人识人,全年选拔委管干部20人,交流调动31人,10人退出领导岗位,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台《关于大力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十项举措》,把年轻干部培养纳入直属单位大党建考核,推动系统年轻干部培养抓实抓细。二是创新载体做优引才。强化多跨实践锤炼,选派31名优秀年轻干部及培养苗子到疫情防控、亚运保障等重点项目挂职,提升综合履职能力。完善系统内挂职干部选派、管理、任用和锻炼机制,搭建常态化挂职平台。按照“扩底、强中、拔尖”思路持续做大人才蓄水池,全年引进硕士324人、博士100人。规范高级专家延退管理,进一步激发释放名老专家群体社会影响力和学科带动力。三是多措并举培养人才。联动推进名医名院长培育、青年医生成长等人才工程,推荐入选省市卫生领军人才、市十大杰出人才等市级以上人才66名。实施青年骨干专项进修计划,选送首批50名人员赴美国哈佛、北京协和等高水平机构深造。实施“西部人才培养计划”,遴选15名基层骨干医务人员到省、市医院跟师学习。
(三)在筑牢意识形态阵地上强担当。一是强化意识形态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关规定和省委《实施细则》,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建工作重要内容列入党委年度工作要点,把宣传思想意识形态工作纳入直属单位综合目标考核和党建责任制考核。全年专题研究宣传思想意识形态工作7次,向市委报告系统意识形态工作3次。二是强化舆情监测处置。定期预判、评估网络舆情和舆情风险点,及时处置健康码、核酸常态化监测、热射病、AED等较大舆情16起。三是强化健康主题策划。联合委属单位、杭州日报刊出“喜迎二十大·健康新杭州”十二个版的专刊,总结宣传十八大以来杭州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效和经验。举办护士节、医师节相关主题活动,广泛宣传抗疫先进事迹,充分展示卫健人良好的精神风貌。组织委属单位积极开展全国、省、市级文明单位创建,营造好创建氛围。
(四)在推进人口与家庭发展事业上优政策。一是认真贯彻政策要求。落实国家、省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工作内容,2022年全市生育登记共60747人,其中一孩 39009人,二孩 20253人,三孩1485人。二是全面落实保障内容。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特别扶助、公益金制度,确保资金到位、程序到位、发放到位。2022年全市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目标人数122893人,特别扶助人群14041人。全年计划生育公益金补助352户591人,发放计划生育公益金156.5万元。完善计生特殊家庭帮扶工作机制,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便利医疗服务“三个全覆盖”落实率100%。三是强化“一站式”医疗服务。明确市、区(县、市)属各医院作为定点医疗机构,向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开放优先便利医疗服务的“绿色通道”。加强计生特殊家庭心理援助,全市失独人员心理测评和建档率达90%以上。拓展失独家庭养老保障,为60周岁以上失独人员由政府购买一份老年意外险。
(五)在推进医疗卫生重点项目上提速度。市一医院新院区项目在完成初步设计、概算批复、施工图设计、施工总承包单位招标等各项准备工作后,于9月13日进入全面施工阶段。推进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西院区建设,土建工程已全部完成,室内装修基本完成,安装完成95%,市政景观完成80%。杭州市西溪医院二期工程建设开工。
六、以监督执纪为效能,全面提升行业安全治理水平
(一)法治建设落实更规范。组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贯彻落实《杭州市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全面完成创新试点改革任务。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好办、易办、全程网办”政务服务,开展“减证便民”,秒批秒办事项提质扩面全覆盖,卫健审批窗口被评为全市审管系统政务服务“最佳创新争先奖”。扎实做好驻企健康指导服务,组建走访小分队深入富阳区东洲街道、钱塘区新湾街道171家规上企业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听取收集企业意见建议127个,帮助协调解决问题98个。全年办结省级下放审批事项1539件、市级审批事项3182件,办结率均为100%。对107份行政合同、6件重大行政处罚案件、件重大行政决策进行合法性审查。全年市本级无因不作为或不符合条件许可被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情形。
(二)综合执法监督更智慧。积极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开展行政执法规范化创建活动,全市共7家卫健执法机构通过创建。全年办结行政处罚案件3787件,罚没款2746.94万元,查办严重损害人民健康的大案要案353个。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规范医疗美容行业健康发展,共排查无证医疗美容场所461家,检查医疗美容机构258家,立案78件,有效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净化行业环境。开展医疗卫生执法专项监督,聘任7名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充分发挥其行政执法监督功能,对医疗机构审批、监管等执法工作开展监督。开展数字卫生监管,“医美查查”系统完成升级改造。在全省率先搭建二次供水综合监管平台,已有374家小区共计664个水箱在平台建档。推动医疗美容协会开展美容主诊医师挂牌亮证服务,已有334家医美机构主诊医师挂牌亮证。全面实施学校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和涉水产品卫生、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产品、职业健康等随机抽查工作,在住宿场所、非医用放射工作单位、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治理,全年共办结行政处罚案件4034件,罚没款3078.48万元。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雷霆2022—打击非法医美”专项整治行动,共排查无证医疗美容场所461家,检查医疗美容机构258家,立案78件,其中无证医美立案37件,医美机构和卫生技术人员立案41件,吊销资质1家。开展学校饮用水卫生专项监督,完成学校生活饮用水监督监106家次、监督采样124件,合格率为92.4%。按照杭州市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要求,开展478家医疗机构“无废医院”创建评估验收和巩固。
(三)行业安全保障更到位。强化行业安全管理,不断健全完善安全管理、综合治理和突发应急机制。紧盯重大时间节点,集中组织开展卫健系统“除险保安百日攻坚”和“平安护航二十大安全大检查”行动,扎实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坚决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强化与公安、应急和消防部门的联动,通过实战演练和业务培训相结合,深化医警快速反应机制、医消共管共防机制。参加市安委会“百日攻坚”安全生产集中服务指导,共检查医疗机构107家,排查整改安全隐患571个。全年共处理各类信访事项1.2万余件,处理110应急联动单5万余件。
2023年杭州市卫生健康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杭州亚运会举办之年。2023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打造红色、民本、数智、高能、活力、平安“六个卫健”体系为主线,全面深化健康杭州建设,全力以赴做好亚运保障,加快构建覆盖全民全程的健康促进体系,统筹推进全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幼有善育”“病有良医”“老有康养”目标,为杭州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范例贡献健康力量、提供健康保障。
一、强化党建引领,筑牢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总根基
1.全面加强政治建设。组织举办系统领导干部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培训班,深入推进“第一议题”制度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机制,高质量部署开展主题教育,把主题教育与“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系列活动相结合。始终把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基本政治规矩,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上级党委重大决策部署,将管党治党责任融入到一切工作中。
2.健全系统党建矩阵。深入贯彻落实行业党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市委医疗卫生系统党的建设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深化实施“院科两优、德医双强”工程,高规格打造公立医院党建标志性项目,高标准推进民营医院党建“双强创优、全域建强”。全面推进党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完善“红色根脉强基指数”,开展“凝心聚力勇担当·务实笃行启新程”主题党日活动,在亚运服务保障、医疗应急救治等重要任务中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抓实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制度,压紧压实主体责任,推进“四责协同”。强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等“关键少数”的监督,通过抓好“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深化廉政风险排查防控,全面加强重点制度执行情况持续跟踪问效。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健全完善全周期纠治“四风”长效机制。深耕“双擎四驱”杭州模式,纵深推进清廉医院建设,全面打造卫健“清廉共同体”。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全力支持保障纪检监察工作。
4.锻造优秀人才队伍。把党的领导贯穿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全过程,进一步发挥人才在卫健事业发展中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扎实推进优秀卫技人才赴国(境)内外高水平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工作,做好首批50名外派进修学员服务保障和第二批学员推荐遴选。启动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人才成长环境,进一步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加强45周岁以下处级干部、40周岁以下年轻干部和35周岁以下专业苗子培养,用好年轻干部“成长驿站”平台,为卫健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5.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增强意识形态“极端重要”基本定位,将意识形态作为党建工作重要内容并列入党委(总支、支部)工作要点。把好宣传主基调,落实“4·2·1+N”新闻发布机制,强化卫生健康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工作。优化“专家在身边”“杭医风采”“健康亚运”“迎亚运 话健康”等专栏,持续扩大名院、名科、名专家影响力。组织开展年度“十大影响力”事件遴选展示和“最美杭州人”“最美浙江人”“中国好医生”选树活动。围绕杭州亚运会、819中国医师节、512国际护士节等重要节点开展主题宣传,进一步讲好卫健故事。深入挖掘凡人善举,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卫生健康职业精神。
二、聚焦优质均衡,树立全民全程共同富裕新标杆
6.持续缩小城乡差距。对标省共同富裕2.0框架,制定“杭向健康”年度重点目标任务并认真组织实施。持续推进卫生健康领域“扩中”“提低”,深化山区4县(市)健康共富专项行动,加快三甲医院向桐庐、淳安、建德、临平、临安等地延伸覆盖。强化市级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扩容,做深做实城乡医联体,全力打造高水平县级医院。着力推动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以资源、技术、人才、学科、信息等要素为纽带引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7.系统打造“善育在杭”。贯彻落实《杭州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出台相关细则,推动配套措施落地见效。以国家第一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获批命名为契机,落实婴幼儿照护设施配建办法,推动供需精准匹配,每千人托位数达到4个。加强医育结合,开展全国儿童早期发展项目试点,加快托育综合指导中心和实训基地建设,创建“医、防、护”儿童健康服务中心10家,儿童友好医院12家。规范托育市场,协同推进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和家庭养育照护能力提升,扩大婴幼儿照护服务的社会支持和群众知晓。深化妇幼健康促进行动,加强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标准化率达100%。建立完善全市生育信息核查系统和生育人口电子档案,优化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联系人、家庭医生签约和就医绿色通道三项制度。
8.着力推进老龄健康。贯彻落实《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打造“健康老龄幸福颐养”宜居天堂的实施意见》,整体推进“光明”“口福”“营养改善”“失智老人关爱”和健康服务“智慧助老”五大老年健康服务专项行动及老年人心理关爱行动。扎实推进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医养结合服务等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推广“互联网+护理”和远程医疗,深化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创新居家医养结合服务,扩大紧密医养联合体试点覆盖面,全市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医院规范设置老年医学科比例达60%以上。完善安宁疗护服务网络,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安宁疗护病区。深入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建成50个“杭州市老年友好型社区”,完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年度创建任务。
9.织密基层医疗网底。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载体,拓宽线上线下服务双路径,依托基层卫生规划研究,进一步优化网点布局,深化服务内涵,支持拱墅区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和临安区乡村医疗优质共享改革的探索推广。强化医防融合,加快慢病一体化门诊建设,推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命名慢病一体化门诊50家。深入推进“三免三惠三提升”健康行动,完成城乡居民体检130万。迭代完善“杭州抗疫健康驿站”平台,加强与社区(村)网格协同管理,深化重点人群健康暖心服务。以全科医生为主,开展专业知识、亚专科培养、科研素养、机构管理等多维度实训培养。新增国家推荐标准基层医疗机构5家,完成复核30家,遴选基层特色专科30个。
10.做实民生实事项目。完善全市急救站点网络布局,每个区、县(市)至少建成1个具备洗消功能的综合性急救站点,新建ICU床位200张以上。加快推进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至少新增1000台,持续推进重点人群大肠癌筛查及老年人免费流感疫苗接种。全市新改扩建规范化村卫生室52家,实现规范化村卫生室建设全覆盖。全年新建托育机构19个,新增婴幼儿托位5000个,其中普惠托位3000个,组织开展婴幼儿家长养育技能提升专业课堂1000场,落实向新出生且户口登记在杭州的二孩及三孩家庭发放育儿补助工作。
三、坚持数字赋能,打造系统集成行业智治新高地
11.全域贯通健康大脑。深入推进健康数据高铁建设,推动基层机构和社会办医机构实时贯通,迭代升级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高质量汇集卫生资源、医疗急救、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等数据,构建居民、疾病、医院、医生、费用、物资、设备等多维度健康大脑数据资源体系。搭建大数据分析系统,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医疗健康大数据产业化发展、规模化应用。按照省健康大脑2.0贯通方案,加快实现省市县健康大脑互联互通一体化。全力推进“浙里健康e生”“浙里护理”“中医处方一件事”等省级重点应用贯通落地。
12.迭代升级健康应用。推动善育在杭、托育服务设施配建管理一张图、慢病全周期数智健康管理、老年意外险直赔等数字赋能“一老一小”重点应用市域全覆盖。加快城市大脑2.0“智慧医疗”建设,深化医学检查检验互认共享改革,建构数治未病、舒心就医2.0、数智医监管等综合应用场景,打造健康体检一件事、放心云煎药e系统、健康城市智慧评价等多跨应用,开展专病数据库试点,启动健康云和专病数据库共享平台中心端系统建设,支持多个专病数据高效汇聚。推动影像、心电、病理、中医体质辨识、临床诊断等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在区、县(市)普及应用,推广山区流动智慧医院服务模式。加快云计算、大数据、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健康领域应用,争取打造2-3个未来医院示范样板。
13.完善数字监管治理。深化经济合同管理平台、医疗机构诊疗行为智能监管系统、医疗服务综合监管平台等治理端数字化改革场景应用建设,推进市县乡三级公立医疗机构视频监控行业汇聚。深化医疗、医保、医药数据联动,整合各类在线监控、在线监测等卫生健康执法数据,推动实施全方位全流程智慧监管,并逐步将更多机构和行为纳入监管范围,持续提升卫生健康治理合力。加快建设市级风险调度中心,并与省级平台贯通,一网联通执法和在线监督监测信息,提升数据筛选和预警维度,强化风险防范和预警处置能力。
四、依托亚运牵引,提升健康杭州城市能级首位度
14.全力做好亚运保障。指导做好疫情防控专项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制定,全域推进“三圈三级”病媒生物防制,落实落细各项工作任务。精心做好赛事运行准备,完善人员组成架构,加强人员业务培训,组织开展运行演练,积累保障实战经验,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完善EMSS亚运智能医疗急救保障系统和AGIS系统、MED医疗事件跟踪系统建设,不断强化场馆医疗救援与定点医院医疗救治协同联动,实现保障工作基础扎实、预案严密、处置高效。
15.放大健康亚运效应。开展“当好东道主、喜迎亚运会”主题宣传,促进卫生健康领域国内外交流合作,加快完善医疗国际化功能配套,扩大创建国际化医院覆盖面。持续深入推进全民亚运健康促进行动,整合系统健康科普资源,完善“两库一机制”,搭建“健康杭州”科普平台,通过网络平台日常化学习教育、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杭州市民健康知识大赛等项目,推进健康科学知识进万家,有力推动居民健康素养持续提升、全民健康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
16.构建健康共治体系。制定新一轮健康杭州行动三年计划(2023—2025),优化调整健康杭州建设领导小组和市爱卫会组织架构,出台“6+1”建设平台责任清单,深入开展《杭州市健康城市条例》立法调研,持续完善健康共治管理体系和健康融入万策政策体系。完善健康杭州建设考评机制,优化考核指标,全面调动部门和区县工作积极性,年度考核继续保持领先。持续加大健康区县(市)、健康村镇、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建设力度,加强“一地一品”培育,着力打造“一镇街一特色”“一行动一标杆”,力争创造一批国家级先进典型和试点示范。
17.持续擦亮爱卫品牌。以毛主席视察小营巷65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加快推进“小营巷式”爱国卫生品牌示范点及现代化健康社区建设,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全力推动爱国卫生工作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拓展。推进爱国卫生运动与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同考评,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卫生乡镇建设成果,建成并巩固一批亚运A级场所、B级街道和C级乡镇,制定《大型赛事活动病媒生物防控管理规范》,全面推进除四害村建设,在淳安探索建设全国首创病媒生物防制实践教学基地。
五、争创医学高峰,跑出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18.接续发力健康产业。完善医校企融合发展新路径,建立健全市一医院等6家浙大医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共建研究所运行机制,深化与西湖大学科研方面合作,探索与省中医药大学建立管理学院与临床实践双导师制,加强与杭州师范大学、浙大城市学院等高校合作。出台更大力度支持政策,借助华大集团杭州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资源深化合作共建。出台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扶持管理办法及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继续开展3-4期揭榜挂帅项目申报。组建全市生物样本库,探索建立生物医药创新与转化联盟,推动卫生健康创新与转化中心落地运行。
19.合力推动学科建设。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管理制度,完善学科建设组织领导架构、高端人才引培、学科带头人资质及遴选、经费投入及使用管理等长效工作机制,建立客观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实行重点学科及学科带头人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支持市七医院将高峰学科与省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融合建设,争创国家精神疾病区域医疗中心,支持市七医院、市三医院、市红会医院等高峰学科进入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目录。在全市二甲以上医院全面开展临床研究型病房建设,加快搭建临科一体化平台,助力临床和科研能力双提升。
20.加快中医中药改革。全面推进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打造“12345X”中医药数字化改革模式,着力提升中医药临床服务能力。加强全市医疗机构中西医结合规范化建设和能力提升,打造一批省、市级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建设第二批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特色专科专病并开展新一轮适宜技术推广,深入推进“十四五”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县。打响杭州中医药学术品牌,高质量举办西湖国医高峰论坛,加快实施国医育名医项目及杭州市名医堂、名中医研究院建设,拓展名老中医活态传承与临床跟师项目。开展名中医药人才摇篮工程和中医药科研赋能行动,探索新时代民间中医药活力焕发计划,加快民间中医药挖掘传承。
21.促进三医协同联动。充分发挥市医改联席办牵头协调作用,按照“控总量、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强监管”路径,深化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正向适应DRG支付方式改革,推动落实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深化人员编制和人事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在城市医联体探索以区域人口为单位实行医保总额打包付费的支付方式改革、全员岗位管理改革及财政补助经费统筹使用机制改革。做好市级公立医院运营分析,完善医院内控制度,切实提升管理绩效。
22.全速推进重点项目。开展《杭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根据新划定的国土空间三区三线,在各控规单元申报编制落实《杭州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专项)》项目用地,谋划布局中长期重大医疗卫生项目。加快市一医院新院区和市西溪医院二期建设,启动建设市中医院丁桥院区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项目,完成市九医院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成投用市七医院浙西院区。
23.稳步提升医疗质量。扎实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加快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试点提质扩面,强化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实施“一院一策”,稳步提升考核排名。加快市级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打造一批高水平临床诊疗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继续做好等级医院评审工作,切实落实医疗质控评价整改闭环管理和持续改进。强化临床合理用药,推进麻精毒药品管控平台全面应用,促进区域内处方信息联网共享。
六、守牢安全底线,确保平稳有序稳定发展大环境
24.紧抓系统平安建设。以“平安护航杭州亚运”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市安委会关于安全工作部署要求,深化大平安大安全统筹管理机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平安综治等行业安全标准化建设,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年”行动。高度重视信访管理,注重关口前移,通过开展卫生健康领域信访突出问题集中治理等专项行动,将各类矛盾和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快“平安卫健”数字化场景研发升级和推广应用,深化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数字化、清单式管理,提高直属单位安全管理效能。加强安全工作宣教培训及应急演练,完善警医联动快速反应、医消共管共防等机制,积极开展预防电信网络诈骗等工作。
25.落实公共卫生工作。按照新冠疫情防控新阶段部署,规范有序开展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监测,建立多维度监测体系,动态掌握人群发病水平及病毒株变异情况。持续推进新冠疫苗接种,着力提升60岁以上人群接种覆盖率。提升疾控机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水平,健全重大疫情医疗救治体系,着力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探索创新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策略,健全“医防合作,综合防治”服务体系。在慢性病防治体系建设、疾病监测、早诊早治、科普宣传等重点领域挖潜提能。推进职业危害申报,开展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全面提升心理健康诊疗服务能力,有效发挥专业技术力量,助力青少年阳光成长。
26.提升行业法治水平。夯实法治基础,建立健全卫生健康行政审批、执法监督、法务等法治工作制度,动态调整权力清单,确保依法行政。规范各类卫生健康行政行为,严格落实行政审批、行政合同、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规定和公平竞争审查、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查制度,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实施为重点,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深化卫生健康系统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推进行业诚信建设,持续优化卫生健康领域法治营商环境。深化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法治建设,构建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长效机制,巩固诉源治理成效。
27.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开展医疗卫生、传染病防治、职业健康等重点领域风险排摸研判和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医疗乱象专项治理、医疗美容行业突出问题攻坚行动、民宿行业卫生整治提升、职业健康专项治理等活动,实施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探索卫生监督执法新模式、新机制,更好适应“大综合一体化”改革。建立健全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工作机制,创新综合监管方式,推进监管联合执法、信息共享、结果运用、结果互认等机制落实,实施联合惩戒。强化执法效能建设,提升履职、治理、专业和处置等能力,全面严格开展监督执法。
28.守好网络安全阵地。落实网上舆情处置工作组织领导和责任机制。完善舆情研判机制,建立直属单位每月分析上报舆情风险点、舆情月报告及重大舆情专报等制度。建立快速有效的舆情监控体系和预警应急机制,充分发挥卫生健康舆情监测平台“前哨”作用,做好卫生健康舆情监测管控。及时妥善处置舆情,进一步提高卫生健康系统热点、敏感问题及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能力。全面加强系统网络信息与数据安全保障。
29.统筹做好其他重点工作。继续做好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杭甬“双城记”以及援疆、援藏等工作,抓好无偿献血、临床用血管理和亚运用血应急保障,加强疾病应急救助管理。强化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积极参与各类公益志愿服务。依法推进政府信息公开,认真做好提案建议办理、档案管理和保密管理。继续做好干部医疗保健和老干部工作,支持民主党派和计生协工作,加强党建带工、青、妇建工作,不断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