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科普

真假“不婚”?「假性不婚族」背后的3种心理真相

来源:健康杭州 发布日期:2023-05-04 09:42 浏览次数:

近些年,人们对于婚姻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2021年中国当代不婚主义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单身人口总数约为3亿人,其中不婚主义者在单身群体中占比约为25%。这也就是说,每4个单身的人中就有一个不婚主义者。

但最近,“假性不婚族”这个词冲上热搜,受到网友的热烈讨论。原来,“不婚主义者”还有真假之分?


“真不婚”和“假不婚”有什么不同?

真正的不婚主义者,会把不婚当作坚定的选择。他们往往更了解自身的处境与需求,有着清晰的独身生活规划,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不会一味否定异性和婚姻。

一项发表于《婚姻与家庭》杂志的访谈研究发现:坚定的不婚主义者,往往会把自己的人生描述成一个内在成长和变化的故事。比起婚姻家庭生活,他们往往更关注其他人生目标的成功,比如个人能力提升、人格的成长和完善等。

而“假性”不婚主义者,内心往往有结婚意愿,并非真正坚定选择单身,而是因为某些原因,无法找到合适的伴侣,或者内心存在一定的恐惧或怀疑,因此声称或者选择不结婚。

然而,对于许多“假性不婚族”来说,这种心态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状态。他们可能会因为身边的同龄人步入婚姻而感到恐慌,也可能会因为单身而感到焦虑、孤独,甚至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等。


“假性不婚族”背后的3种心理真相

现代社会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房价、食品、医疗等各项开支都在不断攀升,很多年轻人都面临着较大的经济负担,这也往往是许多“假性不婚族”面临的现实问题。

除此之外,“假性不婚族”背后的3种心理真相,可能更需要引起重视。

1.不安全的依恋类型

婚姻的本质是与他人建立一段持久稳定的亲密关系,而个体童年时期形成的“依恋类型”往往会影响其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一些“假性不婚族”表现出婚姻的恐惧,对伴侣的不信任或回避亲密的行为,可能与他们的“依恋类型”有关。

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通过对母婴关系的观察和实验,提出了重要的依恋理论,并将个体的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和“矛盾型”四种类型。其中,除了“安全型依恋”之外,其他三种依恋类型都会影响人们对亲密关系的依赖和信任程度。

2.不成熟的自恋水平

有些“假性不婚族”保持单身的理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遇到心目中的“灵魂伴侣”。这种对于“完美”的过度追求,可能与他们内在不成熟的“自恋”水平有关。

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在婴儿时期都会经历“原发性自恋”的状态,在这一时期,婴儿对于母亲及其服务的体验,都会处在没有“我与你”没有分别的世界。

在亲密关系中,有些人会幻想存在一个完美的伴侣,可以主动且无条件地满足自己的任何需求,而这可以看作是“原发性自恋”的延伸。

一个人的自恋越深,就越看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无法接受理想化对象的破灭,自然也无法进入一段稳定的婚姻关系中。

3.难以协调的内在心理冲突

现代社会的观念逐渐开放,许多年轻人更加注重自由和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认为婚姻只是一种选择,并不是“必需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中,结婚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或是“必经之路”。这种文化观念的冲突,也成了许多“假性不婚族”焦虑的根源。

他们一方面说要享受单身的自由和快乐,一方面又会因为年龄增长而焦虑,看到身边的朋友陆续结婚,内心也会不自觉地感到恐慌。这种矛盾的情绪状态正是内在心理冲突的体现,也成为他们进入一段婚姻关系的阻力。


“假性不婚族”如何走出心理困境?

对于“假性不婚族”来说,“不婚”并不是一个坚定清醒的选择,而是在现实问题和心理因素双重作用下的一种“妥协”和“逃避”。而要走出这样的心理困境,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

可以试着识别自己在亲密关系的依恋模式,理解自身因为不安全型依恋导致的情感回避或者过度依赖,学着觉察、肯定以及坚定地表达出自身的情感需要,提升自尊,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被尊重和被珍惜的。

2

如果你觉察到自己的自恋水平依然保持在不成熟的阶段,你需要放弃对爱情和婚姻的完美主义幻想,勇敢地走进真实的亲密关系,练习接纳自己和接纳他人,不要过于挑剔自己与别人的错误和不足。在冲突、争吵、磨合中,不断自我成长。

3

关注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如焦虑、失眠和孤独等,及时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排解和舒缓,找到一个你擅长的、感兴趣的,并且能持续给你带来正向反馈的事情,包括寻求好友的陪伴和支持、适度进行体育运动和参加心理咨询等。

4

面对内在的心理冲突,需要清醒地意识到:保持单身并非是一种“缺陷”或者“不圆满”,婚姻不是一个终极目标,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单身一样有其优点和缺点。

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需求来规划自己的生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享受生活和实现人生价值。

打印 关闭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