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专题专辑 > 医卫人物风采

专家在身边丨抗癌6年,复发3次,精准诊疗实现长期生存

来源: 健康杭州 发布日期:2023-06-16 14:11 浏览次数:

“医生,晚期看不好了,我不想看了。”罹患晚期肺癌的张大伯(化名)不想让本就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无奈想放弃治疗。

所幸,他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加入了临床研究,经过杭州市肿瘤医院首席专家马胜林教授与多学科专家的联合诊治,迎来了长生存的希望。

30.png


大伯肺癌晚期

无奈想放弃治疗

2017年,55岁的张大伯体检时发现左肺结节,考虑肺恶性肿瘤,于是接受了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提示左肺腺癌(以腺泡状和微乳头状生长方式为主),驱动基因阴性,随后接受了术后辅助化疗,并遵医嘱定期复查。

31.jpg

本以为躲过一劫,不料术后才5个月,张大伯出现骨痛,复查发现肾上腺、肝、骨多发转移,肿瘤俨然进展到了晚期。

“晚期就看不好了,又要花很多钱,我不要看了。”张大伯是低保户,儿子又刚上大学,他这病给这个本就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张大伯儿子是个孝顺的孩子,不希望父亲放弃治疗,他带着父亲的资料来到杭州市肿瘤医院肺癌多学科名医门诊找到了马胜林教授。

32.jpg

马教授看了他的病史,了解了他的家境,对小张说:“别着急,你父亲的病还有的救,我们这里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药免费给你用”。

马教授说:“张大伯术后5个月就复发和‘微乳头’这个病理中的‘坏分子’密切相关,微乳头是浸润性肺腺癌的一个类型,恶性程度高,常伴淋巴结转移、淋巴管癌栓及远处转移,即使早期接受手术,仍面临早期复发的风险。”


加入“免疫治疗”临床研究

在希望中积极治疗

因为PD-L1表达阳性,张大伯很顺利地加入了“免疫治疗”临床研究,所用药物就是至今仍价格不菲的帕博利珠单抗,当时免疫治疗药物PD-1/PD-L1抑制剂尚未在我们国内获批用于临床,只有通过临床研究才能有机会用药。幸运的是,张大伯免疫治疗后骨痛明显好转,肿瘤缩小。

但是好景不长,半年后张大伯骨痛再次加重,甚至影响行走,需要靠轮椅代步。

马教授为他全面评估病情后确认原发病灶控制良好,骨转移瘤缓慢进展,于是在继续原治疗基础上为他制定了骨转移瘤姑息放疗方案。

放疗后病情再次得到了缓解,最终免疫治疗2年,随后定期复查。马教授说:“晚期肺癌疾病进展后需要根据进展模式制定治疗方案,对于缓慢进展的患者可以继续原治疗方案并加用局部治疗手段。”

张大伯在定期随访半年后肿瘤再次进展,所幸张大伯得以进入该临床研究第二阶段,继续接受免费的免疫维持治疗1年,疾病得到控制。

抗癌之路一波三折,2022年2月张大伯出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而彼时的他已没有非常有效的药物可以选择。那一刻他再度感受到了前路很迷茫,抗癌的道路极其艰辛挫折。

然而柳暗花明的是,中心正好有针对免疫耐药的新药临床研究。

马教授说:“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一线治疗中的日益普及,临床上已出现许多对其耐药的患者,研发下一代的免疫药物对解决耐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CD47是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前景和潜力的靶点之一,CD47/PD-L1双抗在免疫耐药的患者中已经显示出一定的有效性”。

幸运的是,张大伯有机会再次参加CD47/PD-L1双抗临床研究,治疗肿瘤明显缩小。目前,张大伯仍在定期随访中,肿瘤控制良好,病情稳定。


关于免疫治疗

这些知识要知晓

01

什么是药物临床研究?

每一种新药在投放市场前,都必须经过规定程序后才可上市。

参加临床研究的受试者,可以优先使用新的药物和新的治疗手段,此药物或方法有可能优于目前的治疗手段,医生会更加缜密地观察、记录、上报不良反应和治疗效果。除此以外,还能免费获得主要治疗药物、相关检查及交通补贴,大大减轻患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02

什么是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肺癌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克服免疫逃逸,重启机体正常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控制与清除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L1)、肿瘤疫苗、细胞免疫细胞治疗(CAR-T)以及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目前我们常说的免疫治疗通常指PD-1/PD-L1抑制剂治疗。

“PD-1”抑制剂或“PD-L1”抑制剂进入身体以后,可以与PD-1或PD-L1相结合,识别肿瘤细胞隐藏自己的过程,从而使肿瘤细胞现出了原形,无法逃脱免疫系统的攻击。

03

哪些生物标志物

可以预测免疫治疗疗效?

免疫治疗的预测标志物研究主要集中在预测正向疗效的,PD-L1、肿瘤突变负荷(TMB)、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性(MSI-H)以及错配修复缺陷(dMMR)上,负性疗效预测的生物标志物则主要包括特定基因的突变、免疫抑制分子或免疫抑制细胞等。其中,又以PD-L1在临床应用上的认可度最高。

33.jpg

04

常见的免疫药物不良反应有哪些?

免疫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反应如皮疹、瘙痒,内分泌毒性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甲状腺功能亢进,呼吸系统副反应如肺炎,消化道毒副反应如肝脏毒性、结肠炎等,还有少见不良反应如脑炎、垂体炎、免疫性心肌炎等。

如使用免疫药物后出现上述症状,需要及时就诊。马胜林教授领衔的“浙江免疫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于2019年11月30日成立,成立至今通过多学科联动,线上线下MDT会诊等形式已解决大量临床实际问题。

05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需要接受放射治疗吗?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主要包括姑息性放疗和潜在根治性放疗。对于有广泛转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部分患者可以接受原发灶和转移灶的放射治疗以减轻局部压迫症状、骨转移导致的疼痛以及脑转移导致的神经压迫症状。

当寡转移患者全身治疗获益明显时,可以考虑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治疗残存的原发灶和(或) 寡转移灶,争取获得潜在根治效果。对于全身疾病控制良好的局部或者缓慢进展的患者,可以继续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放射治疗。在免疫治疗时代,研究发现放射治疗有激活免疫的效应,放免联合有希望带来“1+1>2”的惊喜效果。


马胜林 主任医师

34.jpg

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市肿瘤医院首席专家,杭州市高峰学科肿瘤学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癌症研究院肺癌研究培育团队首席科学家。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浙江省卫生领军人才、杭州市杰出人才、杭州市B类人才。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CSCO肿瘤热疗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会长等。从事恶性肿瘤诊疗30余年,在胸腹部恶性肿瘤放疗、化疗、热疗等非手术综合治疗基础与临床转化方向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对中晚期疑难恶性肿瘤有独特的诊疗见解。近年来主持国家、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多次获省市科技进步奖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30余篇。

门诊时间(杭州市肿瘤医院)

“肺癌诊疗一体化诊疗门诊”“肿瘤多学科名医门诊”:每周二下午

打印 关闭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