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科普

你以为的“胃痛”,也可能是这个器官出了问题!教你如何区分

来源:健康杭州 发布日期:2023-06-27 09:34 浏览次数:

如果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你第一时间会想到哪个器官出问题?

很多人都认为,是胃!

甚至一些人习惯忍忍就过去了

吃点胃药疼痛也会缓解

结果病根一直除不尽

最后上医院检查才发现

自己得的是胆囊结石

和胃病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困扰一个月的“胃病”竟是急性胆囊炎

近一个月来,陈先生(化名)被他的“胃病”折腾得心力交瘁,血化验、腹部CT、胃镜都查了,胃药吃了一盒又一盒,却总是不见好。

特别是前两天公司聚餐后,陈先生感到“胃病”的症状较前段时间更甚,不仅觉得上腹部疼痛,偶尔还会有后背、右肩部等疼痛感,并且伴有恶心、呕吐症状。

经咨询后,陈先生来到浙江萧山医院肝胆外科门诊。杨春锋主任医师详细询问病史后,确认陈先生是空腹状态,建议他做一个肝胆B超检查。

不一会儿,B超检查结果提示:胆囊壁厚、毛糙,内可见数枚强回声团,随体位移动,后方伴声影。

杨主任告诉陈先生,困扰他这一个月的“胃病”,原来是“胆囊结石”并发了“急性胆囊炎”。

陈先生住院后,杨主任为他做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彻底解决了烦恼。


为何胆结石的症状与胃病如此相似?

首先,胃和胆囊同属消化器官,又同位于上腹部,都受同一个神经系统支配。所以,这两个器官有病变时,表现的症状常常极为相似,而且不易区分疼痛来源。

1.jpg

其次,胆结石也像胃病一样是慢性疾病,症状时好时坏,有时错当胃病,服用胃药后疼痛症状有所缓解。这种慢性病程与胃病非常相似。

此外,很多人会有两种疾病同时存在的情况。例如,很多胃病病人早期腹痛发作时的确是胃病,以后又生了胆结石,却一直误认是胃病,未做进一步检查与治疗。也有不少病人患了胆结石后,胆囊及胆道系统功能紊乱,胆汁反流到胃,损害了胃黏膜,得了胃病。


如何区分“胆绞痛”与“胃痛”?


01  发作的时机

胃痛一般是在饥饿状态下出现。溃疡性胃病会在进食后疼痛加剧。

胆囊结石多在进食后,吃太多或过于油腻的时候发作,并且胆绞痛还容易在半夜睡眠中发生。


02  疼痛位置

胃痛发作部位一般出现在左侧中上腹。

胆囊结石引发的腹痛、闷胀不适,则多见于右上腹处,且有时疼痛还可放射至右肩胛骨或右后背心位置。


03  按压

胃痛“喜按”:发作时,按压疼痛部位会使疼痛有所缓解、减轻。

胆囊结石“拒按”:发作时,若用手指按压发作部位,疼痛症状会更加重。


胆结石会发出4个信号


胆绞痛 :表现为典型的右上腹或剑突下持续性绞痛,通常会超过半小时。


消化道症状 :胆结石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间,不仅会产生疼痛的症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并在恶心、呕吐发生后,患者的疼痛感也不会随之缓解,还会伴随产生厌恶油腻食品等情况,或出现腹胀及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症状。


发热 :患胆结石后易诱发胆囊炎,且容易引起发热。特别是坏疽性的胆囊炎,以及化脓性胆囊炎,通常会表现出发热,也有许多患者还伴随着寒战的情况。


黄疸 :由于肝细胞可能受损等因素影响,许多胆结石患者患病后还可能出现黄疸。

根据《2021版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胆囊结石无论有无症状,均推荐实施胆囊切除术。比如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标准治疗方案。

对于选择暂不手术的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人群,应定期评估胆囊状态:是否存在胆囊壁增厚、胆囊萎缩、胆囊壁磁化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及胆囊排空障碍等。


胆结石如何预防?


1  按时吃早餐

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浓度增加,细菌繁殖加快,容易形成胆结石。


2  适当运动

运动和体力劳动较少的人,胆囊肌的收缩力下降,胆汁排空延迟,容易造成胆汁淤积,胆固醇结晶析出,为形成胆结石创造了条件。


3  注意饮食

肥胖是患胆结石的重要因素。因此,人们平时应少吃高脂肪、高糖、高胆固醇的食物。


4  避免饭后久坐

当人呈蜷曲体位时,腹腔内压会增大,胃肠道蠕动受限,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胆汁排泄。饭后久坐会影响胆汁酸的重吸收,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失调,胆固醇更易沉积,从而形成结石。


5  定期体检

胆结石在胆固醇性胆结石患者的近亲中更常发生,这类人群须定期体检。

打印 关闭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