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在身边丨深受失眠困扰?这样干预!建议养成7个习惯
“宁可食无肉,不可睡不寐”。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良好的睡眠也是健康的标志与源泉。
然而,超三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睡眠质量的好坏,已成为现代人不可忽视的健康问题。
01
深受失眠困扰
多方尝试无果
顾先生今年43岁,公司刚刚上市,为了开拓新的市场业务,每天起早贪黑、加班加点。然而,他的睡眠和健康却亮起了“红灯”。
近日,顾先生(化名)就深受失眠的困扰。“这段时间失眠更严重了,晚上入睡很困难,睡着了也不踏实,心里总是想着事情早早就醒来了,白天状态也不好……”
为了睡个好觉,顾先生尝试了很多方法,针灸按摩、运动锻炼、服用褪黑素、安眠药……折腾了2个多月,睡眠质量依旧不见改善,体检时还查出了肝功能指标异常结果,无奈之下他只好到杭州市五云山医院来寻求帮助。
“经系列评估和检查,顾先生存在中度的睡眠障碍,这与他的心理问题和睡眠习惯也密切相关。”康养中心主任钱玥介绍说。顾先生原本患有轻度抑郁症,加之近期生活规律改变诱发了睡眠周期性节律功能紊乱,进一步加剧了失眠状况。
MDT会诊
针对顾先生的情况,钱玥团队为他制定了整合诊疗方案,涵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中医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运动饮食调理等,经过一周的住院治疗,他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现在也不需要安眠药也能自然入睡了,而且一觉能睡足5个小时以上了。”顾先生说。
02
切勿盲目服用安眠药
改善睡眠需科学干预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临床上较为常见,与生活方式,特别是作息习惯、昼夜节律特点等因素密切相关。
钱玥介绍,短暂失眠通常是由于短暂的生活压力、情绪波动等造成的,一般不需要特别的治疗,保持规律的作息、放松身心即可恢复正常。如果长时间出现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或频繁醒来等症状,就可能进入慢性失眠阶段,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与此同时,睡眠障碍不仅包括失眠症,还包括睡眠相关呼吸障碍、中枢性嗜睡症、昼夜节律睡眠-觉醒障碍、睡眠异态、睡眠相关运动障碍等。
钱玥表示,诊断失眠的程度并非只凭单一标准,需要结合每个人的具体症状和临床表现来判断,并且需要排除其他睡眠障碍和疾病引起的失眠症状。不建议失眠人群在原因未明的情况下自行服用安眠药或者盲目地自我调节。
“在治疗顾先生的失眠过程中,我们开展的是整合医学HIM模式下的诊疗,也就是把患者本人的身体状况、性格特点、文化素养水平、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视为整体,进行整体全面的功能评价、个性指导和动态干预。”钱玥介绍。
一方面,医院结合身体活动记录、多导睡眠监测仪等现代医学睡眠评价手段,根据评估结果了解疗病情变化情况,从而及时有效地调整治疗方案;另一方面,基于MDT多学科团队制定出心理、营养、中医、睡眠、运动等五张“健康处方”,采用“七师共导”的模式开展康复治疗。与此同时,医院打造身、心、境的沉浸式体验,让患者能够主动参与到治疗的过程中,通过系统化的健康宣教和行为指导来有效纠正失眠患者错误的睡眠认知,重塑睡眠的行为习惯,提升睡眠质量。
“我在这里一共待了1个月的时间,既有医护来开展中医推拿、中药熏蒸、光照治疗,还有营养师为我搭配了助眠食谱,我还掌握了正念调理、科学运动和缓解压力的方法……”顾先生表示自己获益匪浅。
03
促进睡眠健康
这些睡眠卫生习惯值得关注
好睡眠关系每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于提升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才能更好地促进睡眠健康。
这些睡眠卫生习惯值得关注:
1.睡前数小时(一般下午4点以后)避免使用兴奋性物质(咖啡、浓茶或吸烟等);
2.睡前不要饮酒,酒精可干扰睡眠;
3.规律的体育锻炼,睡前避免剧烈运动;
4.睡前避免大吃大喝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
5.不要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进食、看电视、听收音机及思考复杂问题等。睡前至少1小时内不做容易引起兴奋的事;
6.卧室环境应安静、舒适,光线及温度适宜;只有在有睡意时才上床;如果卧床20分钟不能入睡,应起床离开卧室,可从事一些简单活动,等有睡意时再返回卧室睡觉;
7.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不管前晚睡眠时间有多长,保持规律的起床时间。
钱玥 副主任医师
杭州市五云山医院(杭州市健康促进研究院)康养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首批杭州市中青年名中医、浙江省医坛新秀、杭州市级重点培育学科后备带头人。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委员兼青年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精准医学分会委员、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
擅长运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及恶性肿瘤防治相关的失眠、咳嗽、恶性呕吐、头痛、慢性疲劳等症状的调理。
门诊时间(杭州市五云山医院):
每周三上午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