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专题专辑 > 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北京小汤山医院院长姜悦:转型路上再迈一步

来源:中国卫生 发布日期:2023-07-20 09:55 浏览次数:

6月3日,北京小汤山医院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合作共建的北京儿童医院小汤山诊疗中心正式启用。中心配备国内一流的功能康复治疗设备,为北京市乃至全国患有神经系统、骨科系统疾病的儿童提供专业、精准的康复治疗,打造国家级儿童临床、康复、预防保健和科研高水平平台。这是小汤山医院继2021年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合作建立天坛小汤山康复中心后,在紧密型医联体建设道路上迈出的又一大步。

我们邀请该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姜悦谈谈小汤山医院由疗养院逐步向康复医院转型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

小汤山医院的前身是小汤山疗养院,上世纪80年代,曾经是闻名东南亚的疗养院。医院是如何走上了向康复医院转型的发展道路?

姜悦:1958年,四所军地疗养院合并组建为北京小汤山疗养院。1982年,医院被卫生部命名为北京市康复中心,后更名为北京小汤山医院。医院本是一家医疗科室比较齐全的综合医院,可以开展二三级手术,为周边百姓解决常见病多发病问题。医院康复学科水平比较高,但是,随着部分专家调离、退休,加之非典期间医院作为定点医院封闭管理,学科发展受到较大影响,儿科、产科逐渐关停,综合诊疗能力受到影响。

2010年,医院管理层调研发现,慢性病患者的康复需求非常大,结合小汤山医院自身特点和康复学科的优势,开始推动医院向康复医院转型。2012年,小汤山医院的转型方案获批。

医院在完善设备、升级硬件的同时,大力引进专业的康复医学人才。目前,医院康复床位总数已接近300张,拥有康复专业医务人员逾200人,逐步形成了以心肺、神经、脊柱脊髓、骨与关节、肿瘤、皮肤病等慢性病康复为主的治疗体系。

2016年,小汤山医院与北京市多家医院共建康复医联体。为什么要大力推动康复医联体的建设?

姜悦:一些知名的北京市市属医院床位资源非常紧张,每年都有大量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占用床位,而有些急危重症患者却没能及时收住院。及时规范的康复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如果这些患者未能获得及时、专业、适宜的康复医疗服务,很可能导致生理功能恢复受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只有发展康复延续性医疗服务,才能为在大医院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找到“出口”,解决患者的后顾之忧,为实现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创造条件。

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当时的北京市医管局对康复医联体建设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试点探索。由北京小汤山医院和北京老年医院作为牵头医院,接收其他市属医院转入患者,病种主要以脑血管病、骨与关节疾病、心肺疾病、皮肤病、肿瘤等为主。这一举措提高了市属医院整体的收治效率,转入的患者也获得了较好的康复效果。

2016年5月,北京市医管局正式启动“市属医院康复医联体建设项目”。医院与包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在内的12家综合医院分别签订了《北京市市属医院康复医联体双向转诊协议书》,明确了双向转诊内容、双向转诊执行标准以及医联体内试点医院和康复医院的权利义务。

小汤山医院是康复医联体的牵头单位之一,您认为康复医联体建设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对医院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姜悦:首先,医院的康复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接收的康复转诊患者越来越多。从2016年5月至今,平均每年接收转诊患者500余人。同时,邀请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医院的专家来医院进行临床教学、查房、讲课等,对提升医院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医院开设了重症康复病区,提升重症康复救治能力,缓解了急性心梗介入术后、重度颅脑外伤及脑血管病等患者的康复住院难题。这个病区在新冠感染救治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再次,医院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提升,开展了神经调控新技术,实现了局部定点治疗,提升了脑卒中患者功能康复效果,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

最后,利用信息化手段,医联体内医院实行患者病情信息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合理的治疗,降低会诊成本,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2021年9月开始,小汤山医院与北京天坛医院合作共建了天坛小汤山康复中心,这种紧密的医联体跟以前的医联体相比有什么不同,目前运行情况如何?

姜悦:这是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推动市属医院集团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由北京天坛医院与小汤山医院共同建立管委会,实施两院一科共同管理,天坛医院派驻科主任、病房组长、护士长、治疗师等专业技术团队。在人员安排和培养及绩效分配等方面相对独立,相较以前的医联体建设模式更加紧密。目前,中心开放床位106张,医疗团队有89人,正在实施三期规划建设。2021年9月至2023年6月,中心共接诊患者1109人。2022年较去年同期,出院人数增加121%。

天坛小汤山康复中心合作共建模式积累了许多管理经验。第一,建立了稳定的团队,对于医疗质量提升和人才队伍建设有很大帮助。第二,定期进行远程会诊,患者可通过视频与在天坛医院住院时的主管医生交流,便于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病情,保障治疗效果。第三,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医院与“120”建立合作机制,由专人负责协调“120”急救车,免费提供转诊服务,保障患者转运安全。第四,充分发挥了医院康复专业的优势。

通过近2年的探索实践,医院的神经康复医疗得到快速发展,多个国家级康复医学和医工交叉科研课题落户医院。医院初步建成2个国际领先的神经康复工作室(国际类脑智能运动障碍临床创新工作室、国际认知及心身障碍临床创新工作室),开展人工及类脑智能康复,初步显现高水平康复医学平台的雏形。

小汤山医院与北京儿童医院签约共建北京儿童医院小汤山诊疗中心,建立该中心的目标是什么?

姜悦:作为北京市儿科紧密型医联体的第4批帮扶对象,按照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和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的要求,医院与北京儿童医院通过资源整合、品牌共享,共同探索建立儿科紧密型医联体,实现“六通”,即规划通、品牌通、人员通、药品通、标准通、管理通。两家医院共同组建专业诊疗康复团队,互派专家到对方医院出诊、教学、会诊及查房,让一些复杂病例得到更系统的诊治和康复服务。医院先后派出20余名医务人员到北京儿童医院进修学习,北京儿童医院部分常用的“明星小药”可以在医院使用,超出医院诊疗能力的急危重症患儿可通过绿色转诊通道迅速转诊到北京儿童医院。同时,北京儿童医院为医院开通了平诊患者转诊平台,医院的儿科医生可以在该平台上帮助病情复杂的患儿预约挂号。

2023年,医院将继续通过与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中医医院等多家市属医院的合作共建,全力推进在神经、骨科、儿科、肝胆外科、中医、血液透析等多种专科康复领域的学科建设和融合发展,努力向建设北京市乃至国家级康复医学中心的目标迈进。

小汤山医院在探索医联体建设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姜悦:一是康复专业场地和人才相对不足。随着康复患者增多、难度增加,医院收治的患者从平稳期逐渐向亚急性期过渡,对于一些并发症的处理,从外院支援专家处理过渡到医院医护人员处理,对医院医护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康复病床也日趋紧张,医护人员略显不足,期望拥有1000张床位的康复大楼能够尽快建成,同时,引进更多康复医学专业人才。

二是许多老百姓尚未认识到康复的重要性,需要加大宣教力度。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保健医学共同被列为医学的四大支柱,可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打印 关闭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