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84X/2024-28993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
成文日期 | 2024-11-29 | 主题分类 | 卫生 | 组配分类 | 重要公告 |
有效性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关于杭州卫生健康2024年度
“十大有影响力事件”候选事件的公示
杭州卫生健康2024年度“十大有影响力事件”征集遴选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积极参与、踊跃申报。经过初步评选,遴选出20个候选事件,现予以公示。如有任何异议,可致电委宣传处(0571-85255400)。公示时间:2024年11月29日—2024年12月3日。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年11月29日
杭州卫生健康2024年度“十大有影响力事件”公示名单 | ||
序号 | 推选事件 | 推选单位(处室) |
1 | 实施西部补短提升工程 着力提升卫生健康服务优享水平 |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办公室 |
2 | 杭州打造“家医有约”综合服务平台 让优质家医服务触手可得 |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规信处、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处、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心、西湖区卫生健康局 |
3 |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桐庐医院搬迁启用 |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处、桐庐县卫生健康局 |
4 | 杭州市成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 |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中医处 |
5 | 杭州市获批全国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 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 |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妇幼处、杭州市妇女儿童健康服务中心、拱墅区卫生健康局 |
6 | 深耕“医企融合” 推动医学科技高质量发展 |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科教处、杭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心 |
7 | 强化临床研究 点燃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科教处、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8 | 医疗设备批量集中采购成效显著 | 杭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心 |
9 |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打造“杭州市互联网医院”特色新范式 |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
10 | 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双向奔赴 全国首个脑科学与脑医学领域新兴学院附属医院挂牌成立 |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
11 |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杭州市中医院7大专科入选“国字号”中医优势专科 | 杭州市中医院 |
12 | 视频在线医学指导,让生命急救“零距离” | 杭州市急救中心 |
13 | “点线面”协同发力 基层体重管理门诊“全面开花” | 上城区卫生健康局 |
14 | 拱墅区“两引领三联动三队伍”守护生命最后的安宁 | 拱墅区卫生健康局 |
15 | 保疫苗安全促民生优享,上线全国首张“七码合一”疫苗身份证 | 西湖区卫生健康局 |
16 | “慧”眼识人秒结算,开启院前急救“高速通道” | 萧山区卫生健康局 |
17 | 余杭区打造无人机运送医疗标本新模式,依托“低空生命线”跑出护佑健康“加速度” | 余杭区卫生健康局 |
18 | 组建区县胸痛救治联盟,打通胸痛救治“第一米” | 临平区卫生健康局 |
19 | “好医到家”群众天天有感微改革 | 临安区卫生健康局 |
20 | 健康村长:走村不漏户,户户有医护 | 建德市卫生健康局 |
杭州卫生健康2024年度“十大有影响力事件”公示材料(1-20)
1. 实施西部补短提升工程,着力提升卫生健康服务优享水平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办公室
市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共同富裕、现代化“两个先行”和“七优享”的决策部署,紧扣均衡、普惠、优质三个关键词,以西部区、县(市)卫生健康公共服务优质提升行动为载体,实施县域三甲医院创建攻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院前医疗急救能力提升、托育服务普惠提质“四大工程”,不断缩小区域、城乡和居民健康差距,提升卫生健康优享水平。桐庐一院升格市级医院启动运营,35家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完成提档升级,919家村卫生室规范化率达100%,新(改)建急救站点21个,配置救护车辆29辆、医疗巡回服务车32辆,“固定+流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高质量实施有温度的民生项目服务,完成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接种3万剂次、重点人群结直肠癌筛查30.52万人次,建成基层生育咨询门诊50个,升级改造区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14家,在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77家,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7个。2024年荣获市委市政府“共同富裕 幸福杭州建设”先进集体,并在市共同富裕领导小组例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2. 杭州打造“家医有约”综合服务平台,让优质家医服务触手可得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规信处、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处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心、西湖区卫生健康局
2024年,我市签约服务人数已达到436.77万。由于家庭医生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居民个性化的签约服务。我委于8月面向全市推广“家医有约”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全市206家基层医疗机构、市县级医院完成平台入驻,7300余位医务人员激活账号,为居民提供全方位信息咨询、健康宣教等服务。居民只需添加家庭医生企业微信,即可实时获取线上咨询、诊疗、会诊等服务。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互联互通,搭建一个数字服务矩阵。以企业微信为切入点,贯通医疗、公卫、转诊等10余个高频业务系统,共享签约、诊疗、检查等27项数据,构建起基于微信的数字签约服务新生态。
二是精细精准,构建六个便捷服务场景。开展在线签约,居民可在线自主选择家庭医生,并支持添加亲友,实现以家庭为单位的共享健康管理;描绘签约画像,个性化推送用药提醒、健康贴士;优化分级诊疗,推动互联网诊疗、云转诊、云入院、云家康服务连续可及;开展全专共管,专科医生共同参与与居民的在线诊疗和健康咨询互动,提高签约居民依从性;定制服务“胶囊”,健康咨询、签约转诊一键触达,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建立“健康豆”积分,引导签约居民加强自身健康管理。
三是多维多层,打造一个履约监测中心。加强预警提示,追踪签约医生与居民之间的互动情况,提醒签约医生进行随访、消息回复等,提升主动履约意识,提高服务效率和居民满意度。目前,全市家庭医生共计添加居民15.15万人,发送信息243.71万条,精准转诊、检查、住院13.45万人次,签约服务满意度达到98%以上。
3.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桐庐医院搬迁启用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处、桐庐县卫生健康局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是我国近年来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市卫生健康委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力支持桐庐县加快创建三甲医院,精心指导桐庐县制定三甲医院建设方案,积极打造“桐庐样板”,组织市级专家指导组定期赴桐庐医院指导评估,每月召开工作会议协调解决矛盾问题,推动各项工作落实。9月23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桐庐医院正式启用试运行,10月23日完成整体搬迁。搬迁后日均门诊2600人次,住院日均600人次,翻开医院发展史上的崭新篇章,实现医院就医环境、硬件设备、服务流程全面升级,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的医疗健康服务,成为杭州市医疗服务布局的重要补充和区域医疗合作的优质典范,是杭州西部区、县(市)公共服务优质提升工程的一大标志性成果。
杭州市一医院桐庐医院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实行一体化管理,地处通达未来城核心区块,靠近高铁桐庐站,占地105亩,建筑面积达20.2万平方米,建设床位1100张,按三级甲等医院建设,配备了西门子Vida 3.0T核磁共振、Force 256排双源螺旋CT、飞利浦7M20 DSA、罗氏最新CCM全自动生化免疫流水线、希森美康XN-9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等先进医疗设施,软硬件改善非常明显,各科室门诊、住院病房都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扩容,患者将得到更加舒适、便捷的就医体验。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还会同市级部门持续加大业务指导和要素保障力度,通过精准督导、拓宽病源、链接资源等方式助力其它三地(建德市、淳安县、临安区)三甲医院创建工作。
4. 杭州市成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中医处
今年4月,杭州市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11月市政府召开试验区推进会,杭州市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数字化改革成效显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数字化改革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建立起了全流程一体化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市级平台“数智杭中医”,架构了多跨协同的中医药数字化监管系统,“中医智能分诊系统”获得国家人工智专项赛道一等奖,数字化改革的成果在首届全国数字中医现场推进会上推广,被国家中管局推荐参加人工智能中医药行业基地申报。
二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制度创新。出台市级基于中医药服务量的补偿机制,推进国医名师传承专项等人才项目建设,全市市属医院11个专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项目,4个科室入选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
三是重点人群中医药干预有新突破。杭州市成为国家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中医药干预试点,推出“挺脊”行动,省市区三级联动开展干预。在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和托育机构普及“国医育国娃”中医药养育。
5. 杭州市获批全国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妇幼处、杭州市妇女儿童健康服务中心、拱墅区卫生健康局
杭州市以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为载体,积极打造便捷、安全、科学、多层次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全市共有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1535家,总托位数5.9万个,每千人托位数达到4.7,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一是聚焦“托得便”。大力推进社区单位嵌入式托育服务,新建居住区已同步规划配建婴幼儿照护服务用房343处。会同市总工会合力推进用人单位办托,已有42家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提供托育服务。建设社区“婴幼儿成长驿站”743家,开展养育照护小组活动3547场,乡镇(街道)托育服务设施已实现全覆盖。二是聚焦“托得起”。供需双补降低托育服务价格,在西部区县发放每月600-1000元的托育券和每年40元的发育筛查券,截至目前已有12056名婴幼儿家长自助申领养育照护券。启动普惠托育服务“降本增效”行动,第一批47家机构参与行动。开展2024年普惠收托认定及补助申请审核,现有普惠托育机构354家,发放第二周期普惠托育收托补助7433万元。三是聚焦“托得好”。在拱墅区率先试点开展规范化小月龄托育服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市域推进2岁以下托育服务和融合托育服务。启动为期三年“线上授课+线下实操+师资集训”从业人员规范化培训行动。深化“六个一键”数智托育应用场景,打造专属数字家庭医生“杭小育”,发布《3岁以下婴幼儿餐饮食品制作和配送标准规范》团体标准。为全市已认定的普惠性托育机构、婴幼儿成长驿站统一购买综合责任保险。
6. 深耕“医企融合”,推动医学科技高质量发展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科教处、杭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心
医学科技创新是推动卫生健康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2024年,杭州市医学科技创新工作深耕“医企融合”,以产学研贯通各类创新元素,加速卫生健康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和卫生健康事业协同高质量发展。
一是“月老会”全新登场,搭建医企合作新舞台。2024年,市卫生健康委首创“月老会”医企交流平台,推动医企政三方实施高效、便捷合作项目,促进医院与企业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截至目前,共举办月老会10期,参与600余人次,成功进行了80余项项目路演,促成了60余项合作项目的达成。吸引了包括远大生物、苏可安药业、广科安德集团、华大基因、达摩院等在内的多个知名企业参与。
二是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扶持专项持续推进。自2021年首次申报以来,截至目前,揭榜挂帅项目已下达13期,总立项课题数1187项,项目总经费达7.21亿元。其中研发产品类220项,临床试验类681项,成果转化类249项,有效深化医企融合发展内涵。目前,多个项目实现转化落地,开创了医企双赢良好局面,“产业扶持科技创新”品牌效应已经显现,社会影响力也逐渐增加。
三是加强政策保障,提升科创热情。市卫生健康委牵头,联合市政府其他9个相关部门,共同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杭州市临床研究水平若干措施》,提出打造以“大PI”为核心的临床研究团队、鼓励开展高质量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提升临床研究环境、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等,并同步配套实施《杭州市卫生健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办法》,鼓励创新研发、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进一步完善全要素支撑体系,释放创新主体活力。
7. 强化临床研究,点燃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科教处、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临床研究是医药创新产业的关键环节,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医疗健康需求的根本保障。2024年,在委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秉承“紧盯前沿、开拓创新、主动作为”的理念,全力推进临床研究,打通产学研用服“新赛道”,实现了高科技助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初心与使命。
一是加强政策保障,激发科创热情。我委牵头,联合市经信局等9个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提升杭州市临床研究水平若干措施》,提出打造以“大PI”为核心的临床研究团队、鼓励开展高质量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提升临床研究环境、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等,并同步配套实施《杭州市卫生健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办法》,鼓励创新研发、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进一步完善全要素支撑体系,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二是搭建高能平台,提供科创支撑。我委牵头一系列高能级平台创建运行,包括杭州市生物样本库、杭州市专病数据库,市七医院“全省精神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市疾控和西湖大学联合创建的“全省感染与免疫多组学重点实验室”等,为临床研究开展提供创新活力和有力支撑。
三是提升研究能力,护佑百姓健康。市属各医疗机构持续加大研究型病房建设投入,全市研究型病床数已达730张,其中专用型病床超过180张。西湖大学附属市一医院承接临床研究数量再创新高,临床研究项目金额突破1.2亿元;附属医院城北院区新成立的运动神经元病诊疗中心聚焦罕见病渐冻症临床研究,开放床位100张,已为全国各地1000余名渐冻症患者提供服务,吸引近2000名渐冻症患者在线登记预约住院治疗。市七医院物理联合诊疗中心探索全新光疗技术,通过可见光调节生物节律改善精神疾病患者情绪和睡眠,累计服务30000余人次;参与共建建德市“健康共富坊”,通过引进智能化设备,采用数字化方式,探索农村老年人认知障碍筛查、预防、治疗、康复新模式,实现“走村不漏户,户户有医护”,为推动解决医学难题、服务人民群众作出了不懈努力。
8. 医疗设备批量集中采购成效显著
杭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心
医疗设备采购管理是调整医院管理发展模式、促进医院运行降本增效、纵深推进清廉医院建设的重要一环。2024年,杭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心积极配合市卫生健康委,在原有市属公立医院医疗设备集中采购基础上,率先探索市级层面医疗设备批量集中采购新模式,对采购需求集中度高、通用性强、数量较多或金额较大的医疗设备,分类统一开展需求调查、编制设备技术参数等,并组织实施采购。2024年1-10月医疗设备批量集采共节约预算资金3122.6万元,节支率38.07%,比2018年至2023年集中采购节支率9.66%提升近30个百分点,充分发挥了批量采购规模效应,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能,同时有效防范了采购过程各环节廉政风险。
9.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打造“杭州市互联网医院”特色新范式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为回应市民对互联网医院服务的热切期盼,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依托杭州市互联网医院,充分发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浙江省医学重点专科、杭州市医学高峰学科——医院皮肤科的专科优势,持续擦亮杭州市互联网医院线上品牌,提升杭州市医疗互联网特色健康服务能力。
在不断夯实在线咨询、预约挂号、报告查询等互联网医疗基础功能外,医院根据市民需要,分批打造出四大特色专区:“毛发专区”“止痒专区”“痘痘专区”三大专病专区和“团队咨询”专区。在专病专区内,市民可选择专病医疗团队咨询、专病医疗综合服务包/管理包(可包含疾病全周期线上、线下医疗服务)、专病特色制剂/中药方/中药饮配置。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根据就诊患者需求,先后上线20种以养发饮、维生素E尿囊素乳膏为代表的医院特色制剂/中药方/中药饮,先后在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留下足迹。其中,“网红”中药饮“养发饮”累计配出近500万帖,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杭州互联网特色医疗服务的知名度。
2024年1-10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累计接待21余万人次全国患者,不少海外患者慕名而来体验杭州特色互联网医疗服务。
10. 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的双向奔赴
全国首个脑科学与脑医学领域新兴学院附属医院挂牌成立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
2024年5月31日,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附属医院(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正式挂牌成立,这将进一步推动脑科学研究领域和脑医学临床领域的深入融合,为脑科学与脑医学领域的发展提供全新的管理模式和发展范本。
作为全国首个脑科学与脑医学领域学院附属医院,这一机构的成立不仅是浙江大学深入推进优秀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对我国脑科学及脑医学领域的一个新探索。“附属医院”将实行全新的管理模式,以期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积累经验,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发展范本。
新模式的实施,将打破传统医学教育和科研的界限,推进医教研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今后,基础科学家将走进杭州市七医院的临床,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临床应用,而临床医生也可以在基础科学家的支持下,更加精准地为患者提供诊疗方案。这种“双向奔赴”的模式,将显著提升脑科学研究的实际效果,加速诊疗技术的发展进程,最终服务于广大的临床患者。
浙江大学和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已经开展了多年合作,目前在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及其他复杂精神疾病的研究方面,初步展示了可喜的临床成果。今后,基础科学和临床医学会将脑疾病的疑难杂症和复合疾病作为重点领域研究,精细化疾病类型,个性化治疗患者,加强MDT(多学科诊疗)模式,同时将广泛联合国内外优秀的科研机构,加强国际合作,分享和交流前沿研究成果,共同推动脑科学与脑医学领域的发展进程。
11.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
——杭州市中医院7大专科入选“国字号”中医优势专科
杭州市中医院
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有效抓手,杭州市中医院牢牢把握中医药发展的新时机,坚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立院之本,持续推进以“名医、名科、名院”为主“三名”工程建设,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在优势专科建设上,医院结合时代发展和患者所需选专病、设专地(研究型病房、实验室)、配专人、聚专长,以高标准、高疗效、高效率、高成果对标发展过程。多年来,通过突出中医思维、彰显特色主线,立足临床实用、助提专科内涵,打造出“2+X”的品牌专科集群。肾病科被列为国家区域中医肾病诊疗中心培养单位(华东)(浙江省唯一),中医妇科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其他专科强特色、开新道,陆续走出差异化发展之路,如推拿科以“钱塘推拿”为切口,强化传承创新,参与“正脊工程”入校开展筛查10万人次。中医药学与浙工大联合共建“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深入开展医药、科研和医工融合。
2024年,医院肾病科、中妇科、心血管病科、推拿科、针灸科、皮肤科、临床药学,共7个专科成功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是省内承担此项建设工作入选最多专科的单位,也为杭州市建设国家中医药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12. 视频在线医学指导,让生命急救“零距离”
杭州市急救中心
杭州市急救中心坚持“互联网﹢急救”思维,全链条打造调度员、目击者、志愿者、AED、急救团队“五方联动”的多维度跨场景立体急救体系,创新开发远程急救视频交互指导系统,报警人借助短信推送链接方式实现调度员与现场的视频交互,将急救指导从 “用耳听”升级为 “用眼看”,为调度员开启“千里眼”,改变了市民群众“不敢救、不会救”的现况,真正实现了“呼救即抢救”,让急救“零距离”。市急救中心在全国首先常态化运行远程急救视频交互指导系统,开展视频指导目击者现场心肺复苏系列举措后,调度员院外心脏骤停识别率达95%以上,旁观者心肺复苏实施率达六成以上,位居世界领先水平。2024年1-10月,中心医生心肺复苏成功率、脑复苏成功率已分别达到26.17%和6.04%,在国内处于绝对领先,已达到欧美发达国家院前心肺复苏水平,截至今年10月,中心调度员通过该系统已参与成功救治心脏骤停患者110例。
今年3月该系统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比赛中荣获浙江省金奖;由中心牵头撰写的“院前急救视频指导专家共识”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发表,并受邀在全国急救大会及欧洲复苏委员会年会(ERC)上作学术交流,向国内外同行分享成功经验,同时该系统也获得了国际紧急调派研究院调研后的高度认可,拟将该系统纳入MPDS内容,向全球推广。
13. “点线面”协同发力,基层体重管理门诊“全面开花”
上城区卫生健康局
今年以来,上城主动探索全覆盖、多路径、高标准的基层体重管理门诊建设模式,切实提高“家门口”体重管理的可及性。谋划启动上城区“1314享瘦生活”项目,即:全省率先制定1个基层体重管理门诊指南,打造涵盖全科、营养、中医的人才体系,筛查、诊疗、随访的服务体系,营养、运动、调理的处方体系等3个体系,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开设体重管理门诊。将体重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企健康服务,重点关注一老一小、孕产妇等人群,切实推动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积极与省市医疗机构、医联体医院协作,通过党建共建、学科共研、资源共享、业务共促,推动体重管理专家资源沉下来,疑难病人转上去。14个基层体重管理门诊指导超重肥胖近800人次,有效率超95%。10月18日,上城区卫生健康局承办浙江省“体重管理年”活动启动仪式,推广体重管理工作典型做法和特色实践,营造“体重管理年”活动良好氛围。
14. 拱墅区“两引领三联动三队伍”守护生命最后的安宁
拱墅区卫生健康局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强调要“稳步扩大安宁疗护试点”。2022年,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打造“浙里康养”金名片的实施意见》提出“全省域开展安宁疗护服务”。2023年,浙江省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和公共服务“七优享”老有康养工程将“全省域开展安宁疗护服务、实施安宁疗护病区服务提升行动”列入重点工作。截至2023年底,拱墅区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4.98万,占总人口数的27.92%,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开展安宁疗护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必然要求,2021年以来共开展安宁疗护服务369例。
2024年,拱墅区聚集“两引领三联动三队伍”,加快安宁疗护服务高质量发展。主要通过居家和住院双样板引领服务规范,“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扩大影响力,“卫生健康牵头+红十字会协同”凝聚公益力量,“互联网+多点联动结合”深化社区居家服务,同时建强“安宁·墅之愿”“安宁·墅之律”“安宁·墅之阅”等志愿服务、法律支撑、科普宣教品牌队伍,开展送课和咨询活动55场,覆盖831人次,组织主题读书会和分享会10场,累计线下参与264人次,线上观看36.25万人次。过程中采用的“送出去 请进来”机制夯实了专业基础力量,“广聚力 重引导”原则融合了多方资源,“树样板 创品牌”做法促进了安宁疗护快速发展。
目前,拱墅区是全市唯一同时拥有浙江省居家安宁疗护实践建设基地和浙江省标准化安宁疗护病区的地区,也是全市唯一在长三角地区安宁疗护优秀案例评选决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地区,相关工作被省、市级以上媒体报道45次,收到锦旗49面和感谢信8封。
15. 保疫苗安全促民生优享,上线全国首张“七码合一”疫苗身份证
西湖区卫生健康局
疫苗守护着公众的生命健康,而疫苗冷链管理,是保证疫苗安全的重要环节。2024年西湖区在省市疾控部门指导下,采用省市区共建的模式,找准疫苗冷链管理这个小切口,建设疫苗冷链全程智控追溯体系,实现疫苗冷链管理全域覆盖、数据全链贯通、信息全时联动,提升了疫苗冷链管理现代化手段、方法和能力,并于今年3月20日,上线全国首张“七码合一”疫苗身份证。群众接种疫苗后,系统自动生成的一条包含7种编码的信息,推送至“浙里办”APP电子接种证的接种记录中,受种者可查询疫苗生产、流通、存储、接种全要素信息,实现全程可追溯,数据更透明,作为疫苗智慧管理标志性成果,让数字化改革成果可及可感,以数据透明和追溯便民来回应群众关切,实现“以小切口办大实事,以小成本获大实效”目标,让公共卫生服务优质优享。“因接种安全更有保障、信息完整便于查询,广受群众好评,相关工作成效受到李岩益副省长批示肯定。央视新闻频道、新华网、浙江日报、杭州日报、浙江卫视等23家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作为一地创新、全省推广的数字化项目,现已完成全省推广应用,疫苗接种安全和服务质效将得到显著提升,为我省打造公共卫生最安全省提供了坚强助力。
16. “慧”眼识人秒结算,开启院前急救“高速通道”
萧山区卫生健康局
萧山区依托“健康大脑”数据底座,通过海量医疗数据的深度整合与广泛共享,逐步构建信息共享、实时监督、智能分析的“急救结算一体化数字平台”,旨在解决急救服务过程中支付复杂、结算效率低、健康数据应用不及时、业务转归滞后等问题。
一是提高结算效率。打通区级医院与120急救指挥中心信息接口,通过智能终端IOT移动手持设备应用服务实现慧眼识人和医保实时结算服务,结算时间缩短至2分钟以内。今年以来,实现救护车内实时结算22462次。二是档案自动获取。通过手持设备可直接进行患者医疗建档、调档,生命体征、数据实时同步至医院电子病历,缩短院前医疗急救反应时间。三是构建急救画像。绘制区域急救趋势分析图谱,构建高质量院前急救病历数据库,为更好、更快、更精准的研判奠定数据基础,形成全域、全面、立体的急救画像。
2024年5月11日,完成全区7家网络医院、21个急救站点的设备全覆盖。截至目前,共完成结算任务22462单,结算金额达536.4万元;院前急救电子票据100%提供,急救结算时间缩短90%以上;投诉率明显减少,医护当天(一车一事)完整结算率达100%,医疗即时调档率达84.6%。
17. 余杭区打造无人机运送医疗标本新模式,依托“低空生命线”跑出护佑健康“加速度”
余杭区卫生健康局
杭州市余杭区将无人机应用于医疗领域,将无人机航线转运医疗标本扩展至22条,实现区内12个镇街全域覆盖,45家基层医疗机构常态化开展,有效破解了基层医疗资源不足、检验不够便利的堵点,转运过程时效受限、成本相对较高的痛点,传统管理手段滞后,样本无法追溯的难点。2024年以来,无人机累计飞行14894架次,总里程超10万公里,转运红细胞1146U,血小板2744U,冰冻血浆27260ML,标本85008管。
一是迈出航线设计“最先一公里”。精准分析和测算就医需求,结合医疗机构分布,合理设计无人机运送医疗标本航线,实现无人机配送医疗样本的大胆创新。其中最长的一条达50公里,为全国最长的无人机急救送血专用航线。
二是走好常态运行“中间一公里”。所有航线常态化配送,患者在服务站采集好标本后,便可由无人机快速运送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医共体总院,将传统的“人跑、车跑”升级为“机跑”,较常规地面运输节省时间50%以上,同时保障血液标本保存质量。
三是跑完闭环监管“最后一公里”。应用5G技术优化无人机配送服务,实现从标本运送到完成检测的全闭环管理。标本发送方和接收方共同对全飞行过程进行监控和业务协同,在检验完成后,检验结果通过医共体一体化信息系统进行线上传输,形成监管闭环。
18. 组建区县胸痛救治联盟,打通胸痛救治“第一米”
临平区卫生健康局
心血管疾病防治被列入“健康中国”十五大行动之一,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作为胸痛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场所,客观上存在不能及时、专业救治等问题。为提高基层胸痛病人抢救成功率,2024年8月,临平区组建胸痛救治联盟。参照胸痛中心“全域覆盖、全面参与、全程管理”模式,对标国家胸痛中心联盟和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心电一张网”救治体系建设要求,通过整合医疗资源,优化救治流程,将胸痛救治向村社服务网底延伸,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救治哨点,成为全省首批、全市首个县域胸痛救治联盟,打通胸痛救治“第一米”。
救治网络完善。依托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和省级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全力打造“胸痛中心-救治单元-救治站点”三级联动的“1+21+75”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实现患者首次接触即实现快速诊断,快速转运,快速救治,提高抢救效率,今年累计成功救治400余人。
基础设施配备。推进全区心电诊断中心建设和心电图机配置卫生服务站全覆盖,目前已完成100%配备。
健康科普宣教。建设三级健康教育网络,组建35人的胸痛救治专家库,派遣专家深入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急性胸痛防治及急救知识讲座和义诊,截至目前科普覆盖群众10万余人次。
通过区县胸痛救治联盟建设,不断规范诊疗,减少延误、降低胸痛患者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以及区域胸痛救治水平,打造全国领先的区域胸痛协同救治体系、建立胸痛管理“临平模式”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 “好医到家”群众天天有感微改革
临安区卫生健康局
2024年,临安区在“天目医享”系列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承接浙江省深改委“群众天天有感微改革·好医到家改革”项目,助推医疗服务从“医生上门”向“好医上门”、签约服务从“签而有约”向“签而优约”、群众就医从“一件事”向“一类事”的转型升级。
一、打造“智慧流动医院”2.0版。升级巡回车载设施设备。巡回车辆统一配置AED、急救包,开通车载会诊视频系统,签约随访服务车配置移动诊疗包,提升巡回车诊疗能力。升级巡回服务团队。将浙江省人民医院等省市专家纳入巡回服务团队,组建涵盖省市、区、镇街、村“1+1+1+1”四级巡回服务体系,推动家门口看病向看“好医”转变。升级特色专科服务。根据群众健康需求及疾病谱特点,定制特色健康服务,开展中医、口腔、心理等特色专科巡回服务。
二、拓建“医养护防一体化服务链”。一是紧密医养结合,建立“医疗机构-养老院”康养联合体,同时每月2次开展“巡回进养老院”工作。二是智能安居守护。建立数据平台,采用智能手机等智能设备,建立预警向监护人、家庭医生、网格员分级分类处置模式,跌倒报警、走失定位,提供集健康监测、安全预警、亲情提醒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
三、系统重塑乡村医疗卫生队伍。一是“引”上发力。落实一千万人才资金用于基层人才引育、专科建设等工作。开展基层百人培养计划,全年基层医务人员赴上级医院进修100人。二是“育”上使劲。通过“学校+师承”定向培养“本土乡村医生”“巡回+带徒”实践培养“流动乡村医生”“晋升+下沉”建立“专家乡村医生”,建立一支“正规型、专科型、亲情型”乡村医生队伍。三是“管”上创新。建立健全乡村医生“晋升、流动、淘汰”三大机制,实施择优“入编”管理,建立乡村医生绩效、薪酬、考核、晋升机制。
20. 健康村长:走村不漏户,户户有医护
建德市卫生健康局
建德市首创“健康村长”服务模式,通过选聘市级公立医院骨干医务人员,与医疗基础薄弱、就医不便的偏远山区农村结对,定期开展义诊巡诊、预约转诊、健康宣教等服务。
2024年,我市在27家试点建设基础上深化推出“走村不漏户,户户有医护”2.0服务版本,为80个村配上了“健康村长”,设立“健康村长”服务日,固定服务时间与频次,服务项目从17项扩容至21项。优化群众就医“上转下转”路径,设立VIP通道、转诊工作群等积极响应“健康村长”与患者群众的末端需求,提升就医体验。依托巡回医疗车,在部分村社打造家门口“移动医院”,现场解决广大群众就医看病需求。定期召开“健康村长”座谈会、交流会,按需开展联合会诊,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更全面、可靠的医疗救治方案,夯实群众“医”靠。
“健康村长”作为基层医疗服务新实践,为推动县级医院医疗服务下沉提供有效载体,逐步形成“群众主动就医”与“医院主动送医”双向良性互动,打造乡村“健康治理”新模式。自深化服务机制以来,80名健康村长共下村1900余人次,开展上门服务5600余户。具体做法被《人民日报》记者评论刊发,被《杭州日报》《新华网》等媒体报道、转载,并被纳入2024年浙江省基层卫生健康创新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