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卫生健康2024年度“十大有影响力事件”揭晓
近日,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开展了杭州卫生健康2024年度“十大有影响力事件”征集遴选活动。经单位推荐、入围公示、评委推选等征集遴选程序,杭州卫生健康2024年度“十大有影响力事件”名单新鲜出炉,件件与你有关~
01
实施西部补短提升工程
着力提升卫生健康服务优享水平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办公室
市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共同富裕、现代化“两个先行”和“七优享”的决策部署,紧扣均衡、普惠、优质三个关键词,以西部区、县(市)卫生健康公共服务优质提升行动为载体,实施县域三甲医院创建攻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院前医疗急救能力提升、托育服务普惠提质“四大工程”,不断缩小区域、城乡和居民健康差距,提升卫生健康优享水平。
桐庐一院升格市级医院启动运营,35家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完成提档升级,919家村卫生室规范化率达100%,新(改)建急救站点21个,配置救护车辆29辆、医疗巡回服务车32辆,“固定+流动”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高质量实施有温度的民生项目服务,完成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接种3万剂次、重点人群结直肠癌筛查30.52万人次,建成基层生育咨询门诊50个,升级改造区级社会心理服务中心14家,在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77家,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7个。2024年荣获市委市政府“共同富裕 幸福杭州建设”先进集体,并在市共同富裕领导小组例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02
杭州打造“家医有约”综合服务平台
让优质家医服务触手可得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规信处、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处
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心、西湖区卫生健康局
2024年,杭州市签约服务人数已达到436.77万。由于家庭医生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居民个性化的签约服务,杭州市卫生健康委于8月面向全市推广“家医有约”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全市206家基层医疗机构、市县级医院完成平台入驻,7300余位医务人员激活账号,为居民提供全方位信息咨询、健康宣教等服务。居民只需添加家庭医生企业微信,即可实时获取线上咨询、诊疗、会诊等服务,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互联互通,搭建一个数字服务矩阵。以企业微信为切入点,贯通医疗、公卫、转诊等10余个高频业务系统,共享签约、诊疗、检查等27项数据,构建起基于微信的数字签约服务新生态。
二是精细精准,构建六个便捷服务场景。开展在线签约,居民可在线自主选择家庭医生,并支持添加亲友,实现以家庭为单位的共享健康管理;描绘签约画像,个性化推送用药提醒、健康贴士;优化分级诊疗,推动互联网诊疗、云转诊、云入院、云家康服务连续可及;开展全专共管,专科医生共同参与与居民的在线诊疗和健康咨询互动,提高签约居民依从性;定制服务“胶囊”,健康咨询、签约转诊一键触达,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建立“健康豆”积分,引导签约居民加强自身健康管理。
三是多维多层,打造一个履约监测中心。加强预警提示,追踪签约医生与居民之间的互动情况,提醒签约医生进行随访、消息回复等,提升主动履约意识,提高服务效率和居民满意度。目前,全市家庭医生共计添加居民15.15万人,发送信息243.71万条,精准转诊、检查、住院13.45万人次,签约服务满意度达到98%以上。
03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桐庐医院
搬迁启用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处、桐庐县卫生健康局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是我国近年来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市卫生健康委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力支持桐庐县加快创建三甲医院,精心指导桐庐县制定三甲医院建设方案,积极打造“桐庐样板”,组织市级专家指导组定期赴桐庐医院指导评估,每月召开工作会议协调解决矛盾问题,推动各项工作落实。9月23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桐庐医院正式启用试运行,10月23日完成整体搬迁。搬迁后日均门诊2600人次,住院日均600人次,翻开医院发展史上的崭新篇章,实现医院就医环境、硬件设备、服务流程全面升级,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的医疗健康服务,成为杭州市医疗服务布局的重要补充和区域医疗合作的优质典范,是杭州西部区、县(市)公共服务优质提升工程的一大标志性成果。
杭州市一医院桐庐医院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实行一体化管理,地处通达未来城核心区块,靠近高铁桐庐站,占地105亩,建筑面积达20.2万平方米,建设床位1100张,按三级甲等医院建设,配备了西门子Vida 3.0T核磁共振、Force 256排双源螺旋CT、飞利浦7M20 DSA、罗氏最新CCM全自动生化免疫流水线、希森美康XN-9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等先进医疗设施,软硬件改善非常明显,各科室门诊、住院病房都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扩容,患者将得到更加舒适、便捷的就医体验。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还会同市级部门持续加大业务指导和要素保障力度,通过精准督导、拓宽病源、链接资源等方式助力其它三地(建德市、淳安县、临安区)三甲医院创建工作。
04
杭州市成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
发展试验区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中医处、杭州市中医院
2024年4月,杭州市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11月市政府召开试验区推进会,杭州市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数字化改革成效显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数字化改革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建立起了全流程一体化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市级平台“数智杭中医”,架构了多跨协同的中医药数字化监管系统,“中医智能分诊系统”获得国家人工智专项赛道一等奖,数字化改革的成果在首届全国数字中医现场推进会上推广,被国家中管局推荐参加人工智能中医药行业基地申报。
二是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制度创新。出台市级基于中医药服务量的补偿机制,推进国医名师传承专项等人才项目建设,全市市属医院11个专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项目,其中杭州市中医院以7个专科的卓越实力成为省内入选数量之最,其肾病科为省内唯一国家区域中医肾病诊疗中心培养单位(华东)。
三是重点人群中医药干预有新突破。杭州市成为国家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中医药干预试点,推出“挺脊”行动,省市区三级联动开展干预,在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和托育机构普及“国医育国娃”中医药养育。
05
杭州市获批全国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
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妇幼处、杭州市妇女儿童健康服务中心、拱墅区卫生健康局
杭州市以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为载体,积极打造便捷、安全、科学、多层次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全市共有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1535家,总托位数5.9万个,每千人托位数达到4.7,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一是聚焦“托得便”。大力推进社区单位嵌入式托育服务,新建居住区已同步规划配建婴幼儿照护服务用房343处。会同市总工会合力推进用人单位办托,已有42家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提供托育服务。建设社区“婴幼儿成长驿站”743家,开展养育照护小组活动3547场,乡镇(街道)托育服务设施已实现全覆盖。
二是聚焦“托得起”。供需双补降低托育服务价格,在西部区县发放每月600-1000元的托育券和每年40元的发育筛查券,截至目前已有12056名婴幼儿家长自助申领养育照护券。启动普惠托育服务“降本增效”行动,第一批47家机构参与行动。开展2024年普惠收托认定及补助申请审核,现有普惠托育机构354家,发放第二周期普惠托育收托补助7433万元。
三是聚焦“托得好”。在拱墅区率先试点开展规范化小月龄托育服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市域推进2岁以下托育服务和融合托育服务。启动为期三年“线上授课+线下实操+师资集训”从业人员规范化培训行动。深化“六个一键”数智托育应用场景,打造专属数字家庭医生“杭小育”,发布《3岁以下婴幼儿餐饮食品制作和配送标准规范》团体标准,为全市已认定的普惠性托育机构、婴幼儿成长驿站统一购买综合责任保险。
06
强化临床研究
点燃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科教处、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2024年,市卫生健康委秉承“紧盯前沿、开拓创新、主动作为”的理念,全力推动临床研究能力提升。目前,全市研究型病床数已达750张,其中专用病床超过180张。以科技创新助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加强政策保障,激发科创热情。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经信局等9个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杭州市临床研究水平若干措施》,并同步配套实施《杭州市卫生健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办法》,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全要素支撑体系,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二是搭建高能平台,提供技术支撑。市卫生健康委通过推动市生物样本库、专病数据库,“全省精神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全省感染与免疫多组学重点实验室”“零磁医学临床研究与验证中心”“脑磁科研装备联合验证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为临床研究开展提供源动力。
三是深化院校合作,探索领域前沿。西湖大学附属市一医院承接临床研究项目再创新高,研发金额突破1.2亿元,城北院区新成立的运动神经元病诊疗中心聚焦罕见病渐冻症临床研究,已接纳全国各地慕名而至1000余名渐冻症患者,尚有2000余名患者在线登记预约。浙大精卫中心(杭七院)物理联合诊疗中心对可见光改善精神疾病患者情绪和睡眠的临床研究,已使30000余人次群众受益。
07
视频在线医学指导
让生命急救“零距离”
杭州市急救中心
杭州市急救中心坚持“互联网﹢急救”思维,全链条打造调度员、目击者、志愿者、AED、急救团队“五方联动”的多维度跨场景立体急救体系,创新开发远程急救视频交互指导系统,报警人借助短信推送链接方式实现调度员与现场的视频交互,将急救指导从 “用耳听”升级为 “用眼看”,为调度员开启“千里眼”,改变了市民群众“不敢救、不会救”的现况,真正实现了“呼救即抢救”,让急救“零距离”。
市急救中心在全国首先常态化运行远程急救视频交互指导系统,开展视频指导目击者现场心肺复苏系列举措后,调度员院外心脏骤停识别率达95%以上,旁观者心肺复苏实施率达六成以上,位居世界领先水平。2024年1-10月,中心医生心肺复苏成功率、脑复苏成功率已分别达到26.17%和6.04%,在国内处于绝对领先,已达到欧美发达国家院前心肺复苏水平。截至今年10月,中心调度员通过该系统已参与成功救治心脏骤停患者110例。
今年3月,该系统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比赛中荣获浙江省金奖。由中心牵头撰写的“院前急救视频指导专家共识”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发表,并受邀在全国急救大会及欧洲复苏委员会年会(ERC)上作学术交流,向国内外同行分享成功经验,同时该系统也获得了国际紧急调派研究院调研后的高度认可,拟将该系统纳入MPDS内容,向全球推广。
08
保疫苗安全 促民生优享
上线全国首张“七码合一”疫苗身份证
西湖区卫生健康局
疫苗守护着公众的生命健康,而疫苗冷链管理,是保证疫苗安全的重要环节。2024年西湖区在省市疾控部门指导下,采用省市区共建的模式,找准疫苗冷链管理这个小切口,建设疫苗冷链全程智控追溯体系,实现疫苗冷链管理全域覆盖、数据全链贯通、信息全时联动,提升了疫苗冷链管理现代化手段、方法和能力。
今年3月20日,杭州上线全国首张“七码合一”疫苗身份证。群众接种疫苗后,系统自动生成的一条包含7种编码的信息,推送至“浙里办”APP电子接种证的接种记录中,受种者可查询疫苗生产、流通、存储、接种全要素信息,实现全程可追溯,数据更透明。作为疫苗智慧管理标志性成果,它让数字化改革成果可及可感,以数据透明和追溯便民来回应群众关切,实现“以小切口办大实事、以小成本获大实效”目标,让公共卫生服务优质优享。
因接种安全更有保障、信息完整便于查询,广受群众好评,相关工作成效受到李岩益副省长批示肯定。央视新闻频道、新华网、浙江日报、杭州日报、浙江卫视等23家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作为一地创新、全省推广的数字化项目,现已完成全省推广应用,疫苗接种安全和服务质效将得到显著提升,为我省打造公共卫生最安全省提供了坚强助力。
09
“好医到家”群众天天有感微改革
临安区卫生健康局
2024年,临安区在“天目医享”系列改革的基础上,积极承接浙江省深改委“群众天天有感微改革·好医到家改革”项目,助推医疗服务从“医生上门”向“好医上门”、签约服务从“签而有约”向“签而优约”、群众就医从“一件事”向“一类事”的转型升级。
打造“智慧流动医院”2.0版。升级巡回车载设施设备,巡回车辆统一配置AED、急救包,开通车载会诊视频系统,签约随访服务车配置移动诊疗包,提升巡回车诊疗能力;升级巡回服务团队,将浙江省人民医院等省市专家纳入巡回服务团队,组建涵盖省市、区、镇街、村“1+1+1+1”四级巡回服务体系,推动家门口看病向看“好医”转变;升级特色专科服务,根据群众健康需求及疾病谱特点,定制特色健康服务,开展中医、口腔、心理等特色专科巡回服务。
拓建“医养护防一体化服务链”。一是紧密医养结合,建立“医疗机构-养老院”康养联合体,同时每月2次开展“巡回进养老院”工作。二是智能安居守护,建立数据平台,采用智能手机等智能设备,建立预警向监护人、家庭医生、网格员分级分类处置模式,跌倒报警、走失定位,提供集健康监测、安全预警、亲情提醒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
系统重塑乡村医疗卫生队伍。一是“引”上发力。落实一千万人才资金用于基层人才引育、专科建设等工作。开展基层百人培养计划,全年基层医务人员赴上级医院进修100人;二是“育”上使劲。通过“学校+师承”定向培养“本土乡村医生”、“巡回+带徒”实践培养“流动乡村医生”、“晋升+下沉”建立“专家乡村医生”,建立一支正规型、专科型、亲情型乡村医生队伍;三是“管”上创新。建立健全乡村医生“晋升、流动、淘汰”三大机制,实施择优“入编”管理,建立乡村医生绩效、薪酬、考核、晋升机制。
10
健康村长:
走村不漏户,户户有医护
建德市卫生健康局
建德市首创“健康村长”服务模式,通过选聘市级公立医院骨干医务人员,与医疗基础薄弱、就医不便的偏远山区农村结对,定期开展义诊巡诊、预约转诊、健康宣教等服务。
2024年,建德市在27家试点建设基础上深化推出“走村不漏户,户户有医护”2.0服务版本,为80个村配上了“健康村长”,设立“健康村长”服务日,固定服务时间与频次,服务项目从17项扩容至21项。优化群众就医“上转下转”路径,设立VIP通道、转诊工作群等积极响应“健康村长”与患者群众的末端需求,提升就医体验。依托巡回医疗车,在部分村社打造家门口“移动医院”,现场解决广大群众就医看病需求。定期召开“健康村长”座谈会、交流会,按需开展联合会诊,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更全面、可靠的医疗救治方案,夯实群众“医”靠。
“健康村长”作为基层医疗服务新实践,为推动县级医院医疗服务下沉提供有效载体,逐步形成“群众主动就医”与“医院主动送医”双向良性互动,打造乡村“健康治理”新模式。自深化服务机制以来,80名健康村长共下村1900余人次,开展上门服务5600余户。具体做法被《人民日报》记者评论刊发,被《杭州日报》《新华网》等媒体报道、转载,并被纳入2024年浙江省基层卫生健康创新示范项目。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