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科普

受不了!NPD人格,为啥身边越来越多?

来源:健康杭州 发布日期:2024-12-27 14:08 浏览次数:

前不久,NPD人格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引起网友热议。

640 (3).png

640 (2).png

许多网友表示总会觉得NPD无处不在,并自称为“NPD受害者”。

究竟什么是NPD?身边越来越多人的行为很像NPD,这是咋回事?

如果遇到了NPD,该怎么办?


过度以自我为中心

NPD是一种心理疾病

NPD是“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简称。

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患者通常表现出过度自恋、自我中心、过度需要别人关注和赞美等特征。

“Narcissistic”这个词源自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纳西索斯(Narcissus)。传说中,纳西索斯长得非常俊美,他拒绝了众多追求者的爱慕。有一天,他在湖边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便深深爱上了自己。他日夜对着湖水,无法自拔,最终憔悴而死,化为了一朵水仙花。

后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扩大了这个词的含义,用它来描述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理心的心理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恋”一词进入了日常用语,从一个临床术语演变为对过度自我欣赏的更广泛描述。


自恋 ≠ NPD

诊断有严格的标准

NPD的核心特征是“自恋”,但“自恋”不等于NPD。

事实上,自恋是一个正常的人类情感,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恋倾向。然而,当这种倾向过度发展,成为一种极端的心理状态并影响个体的社会功能和人际关系时,才可能演变为NPD。

NPD的最大特点在于通过否定、贬低他人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优越感,甚至会将这种贬低扩散到亲密关系之中。

如,一个人成绩优异,夸奖自己是合理的,但因此认为别人脑子都不好使,甚至在自己的家人取得成绩时都产生严重的嫉妒心理,这种自恋就可能是病态的了。

NPD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一些研究表明,家族中存在NPD的人,其子女也有更高的患病风险。

童年时期对孩子长期溺爱或过度赞扬,可能会使孩子形成对自己过高、不切实际的评价。此外,童年时期遭受重大心理创伤,也有可能令孩子陷入对自尊的过度追逐。

需要注意的是,NPD的诊断往往需要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根据DSM-5中的严格标准进行评估,不仅需要评估患者的行为模式、人际关系、症状严重程度以及持续时间等,还要结合社会文化背景进行综合考虑。


面对NPD

普通人该怎么办?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符合NPD诊断标准的人可能并没有那么多。大部分时候,有些人可能只是有一些“自恋”或者“自大”的表现,却被贴上了“NPD”的人格标签而已。

640.jpg

图片由稿源提供

如果一个人被诊断为有NPD,通常需要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来改善他们的症状和行为。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并学会以更健康的方式来处理情感和人际关系;药物治疗则可以帮助控制患者的情绪和冲动,减轻症状。

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在生活中真的遇到了来自他人恶意的贬低与否定,最简单的方法是及时抽身,跳出不健康的情感状态。

如果觉察到自己有一些NPD的特质,也不必太过担心。事实上,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自恋”,就已经可以说明你不是NPD了。

当问题无法解决时,要积极寻求专业的帮助。我们可以带着终身成长的心态,不断促进人格的完善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保持健康的自恋水平,来体验幸福人生。

打印 关闭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