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在身边丨得了“多囊”,为何怀孕这么难?高效备孕技巧来了
本期专家
张治芬
● 主任医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 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杭州市妇幼保健院)原任院长
个人简介
擅长妇产科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不孕不育症和妇科内分泌相关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妇产科临床实践经验。
门诊时间
钱江院区:每周一、周四全天
本期看点
多囊卵巢综合征怀孕难,难在何处?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高效备孕技巧。
“多囊”确诊怀孕后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01
多囊 ≠ 生育死刑
大龄的她迎来好消息
“张院长,太谢谢您了!我终于怀上了!”
谢女士(化名)确诊“多囊”数年,一拖年纪也大了,历经了4次促排卵治疗,终于迎来了好消息,便迫不及待地告诉了张治芬主任医师。
张治芬主任医师门诊中
自14岁那年初潮开始,谢女士的月经周期一直不规律,有时甚至长达半年才来一次。2022年,她在外院被诊断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并进行了服药治疗,但一停药,周期又不规律了。
婚后,她也加入了“生娃大军”,一年多却未见喜讯,周边人不断地“催生”让她深陷焦虑。
“直到找到张院长,给我检查发现子宫内膜薄,无优质卵泡,明确病因并为我制定了治疗方案。真的很感激张院长一直以来对我的鼓励和照顾。”谢女士说。
“多囊”≠生育死刑。科学治疗,谨遵医嘱,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也能正常怀孕。”
张治芬说,门诊中像谢女士这样的成功案例并不少见,希望能让更多深陷“多囊”痛苦的女性重获幸福。
02
患上多囊
为何怀孕这么难?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生殖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以其特有的稀发排卵或无排卵、雄激素升高以及卵巢多囊样改变为特征。
图片来源于“太帅图库”
它不仅对女性的生育力构成威胁,还与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紧密相关,严重影响了女性的整体健康状况。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怀孕难,难在何处?
排卵障碍:多囊患者最常见的问题是排卵障碍。每个月经周期,女性卵巢中的一批小卵泡通过募集、选择,“竞争上岗”,最终只有一个优势卵泡可达完全成熟并排出,进而与精子结合(受精)。而多囊患者虽然卵巢内有很多小卵泡,但是没有优势卵泡发育,无法形成成熟卵泡,从而导致不孕。
图片来源于“太帅图库”
内分泌异常:患者往往存在肥胖、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等内分泌异常,受其氧化应激等的不良影响,对卵子成熟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导致卵子质量差,降低受孕机会。
子宫内膜因素:激素水平异常,还可能会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和形态,降低其对胚胎的容受性,即使成功受精,也可能导致着床失败或早期流产。
心理因素:久备不孕、月经不规律等均会让多囊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这些不良心理问题也会间接影响受孕。
03
注意三方面,高效备孕
破解多囊“怀孕难”
做好体重管理:肥胖和超重会加重代谢异常,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并且可能造成流产、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所以,建议超重或肥胖的多囊患者在孕前就要开始控制体重。
调整生活方式:饮食方面,优化核心食物摄入量(如全谷物、蔬菜、水果、肉类、乳制品等),限制“非必须”或非核心食物的摄入(如高糖、高盐、高饱和脂肪酸、高能量等),补足关键微量营养素(叶酸、碘等)。摒弃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运动方面,对于BMI在正常范围内的多囊患者,推荐每周至少150min中等强度或75min高强度运动或两者结合来预防体重的增加,尽量减少久坐的时间。对于超重或者肥胖者,可以在营养科医生指导下,根据基础体重、能量需求、食物偏好、体育活动量等制定个体化的膳食方案,推荐每周至少250min中等强度或150min高强度的运动或两者的结合。
遵医嘱备孕:有生育需求的多囊患者应夫妻双方进行孕前检查,评估、优化并纠正可能影响生育或妊娠结局的问题,如肥胖、血糖血脂异常、情绪问题等。在改善代谢、精神心理等问题后仍然无法排卵的患者,可以经过医生评估后通过药物促排卵指导同房尝试怀孕,有必要也可以进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通过以上一系列助孕措施,多囊患者的累积妊娠率可以达到90%以上。
04
怀孕不是终点
“多囊”怀孕后更需谨慎
为了确保母婴健康,避免高危妊娠,多囊患者怀孕后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体重管理:多囊患者的体重管理不限于孕前,而应该同时贯穿于整个孕期。可以根据不同孕前BMI来制定多囊患者的妊娠期增重目标,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适量的体育锻炼来做好孕期的体重管理。需要注意的是,有先兆流产、宫颈机能不全、胎盘低置状态等患者不推荐在孕期进行运动。
血糖管理:多囊患者孕期需遵医嘱严格进行全程血糖管理,定期监测血糖,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饮食营养和运动管理及必要时降糖药物的使用来控制血糖。
血脂血压管理:孕期血脂异常会增加巨大儿、急性脂肪肝、子痫前期等风险,所以孕前、孕早期需要全面检测血脂水平,并且根据情况适当增加孕期血脂检测次数,患者可在内分泌科、营养科医生的协作下进行血脂管理。
心理健康管理:多囊起病年龄早,病程长,无论孕前、孕期及产后,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风险均增加。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加强运动、控制体重、认知行为疗法等,来改善焦虑和抑郁状况。如果已经确诊焦虑症和抑郁症,需要及时到心理门诊就诊进行医学干预。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