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专家在身边丨血压犹如“过山车”,老年人怎样才能“驯服”它?

来源:健康杭州 发布日期:2024-03-01 14:16 浏览次数:

一会儿收缩压高,一会儿舒张压高,一天下来血压仿佛坐了“过山车”,忽高忽低没有规律。

您家里长辈是否吃着好几种降压药,血压仍旧“不听话”?

今天,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老年病科主任聂晶来为您解忧!

1.png


01

不同的老人

血压高得“风格迥异”

年过九旬的林爷爷(化名)时常发生头晕、站立不稳、视物模糊,最近几年两次因此晕厥摔倒。

近期,他因为血压问题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老年病科住院,聂晶主任医师测量其立位、坐位、卧位3个体位血压后,确诊为“体位性低血压”。

2.jpg

88岁的周奶奶(化名)则是清晨头晕、头重脚轻症状明显,晨测血压168/70mmHg,较其它时间段血压明显升高。

还有一位李爷爷(化名),每天吃完早饭约1小时,就会出现精神萎靡,口齿含糊等情况。经医生检查发现,他存在早餐后血压低的情况,较餐前低50mmHg左右。

聂主任介绍,老年人“变幻莫测”的血压问题主要有: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血压波动性大、血压调节功能减退、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直立性低血压在老年人高血压中较多见;

餐后低血压;

并发症多,且多种疾病共存。老年人高血压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动脉硬化,而收缩压的增加又会加重和加速动脉硬化;

假性高血压。


02

控制好血压

是心血管健康的开始

高血压是罹患脑卒中、心肌梗死乃至造成心血管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因此,控制好血压是心血管健康的开始。老年人心血管生理功能衰弱,故其高血压的预防、诊断、评估和治疗策略与一般人群显著不同。

一般来说,年龄≥65岁,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1mmHg=0.133kPa),即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老年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应遵循小剂量、长效、联合、个体化原则。

老年高血压的降压治疗应强调收缩压达标,同时也应避免舒张压过度降低。老年人对于血压下降的耐受性更差,因此需从小剂量开始应用降压药物,并加强血压及药物相关监测,鼓励开展家庭自测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

老年高血压患者在积极控制血压的同时,还应筛查并控制各种可逆性危险因素(如血脂异常、糖代谢异常、吸烟、肥胖等),依据血压水平、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伴随疾病关注整体的心血管风险,尽早评估老年人群的认知功能障碍等情况。


03

日常生活中

用好稳“压”小技巧

控制高血压并没有那么难,日常生活中掌握以下这些小技巧,血压会慢慢稳下来:

每天定时(早、中、晚)检测血压;

要测量不同体位的血压,例如立位、坐位、卧位;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

饮食上注意补充水分和盐分;

起床或站立时动作要“缓慢”;

遇到问题及时就诊。


聂晶 主任医师

3.jpg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老年病科主任,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担任杭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运动健康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老年病医学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营养学组委员、浙江省康复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擅长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及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

门诊时间(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专家门诊:周五上午(心血管科)

干部保健/老年病门诊:周二上午

打印 关闭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