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栏 > 专题专辑 > 医卫人物风采

专家在身边丨没生育也得乳腺癌?隔壁床病友:我也是...

来源:健康杭州 发布日期:2024-03-11 14:31 浏览次数:

几个月前,38岁的方女士(化名)在洗澡时觉得自己右侧乳房胀胀的硬硬的,直觉告诉她身体可能出现了异常。

隔天,她立马到来到杭州市中医院乳腺科主任医师胡祖健的诊室。胡医生了解情况后,建议进行穿刺确诊。

微信图片_20240311142749.png


01

没有生育患上乳腺癌

隔壁床病友也有相同经历

穿刺结果出来了,报告上竟写着“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见转移癌细胞”的字眼。带着病理报告,方女士和爱人再次找到胡医生。

胡医生耐心地介绍:由于两个病灶范围较大,腋下淋巴结也明确有转移,目前适合的办法就是先进行化疗,将肿块和淋巴结一起缩小,再决定后续手术方式。

方女士住院后,一直坚强的她,在开始接受化疗时却突然崩溃大哭。“子宫和乳房,女人最重要的两个器官,对我来说一个用不上,一个却不得不切掉。”

原来,前几年方女士和爱人一直尝试各种方法怀孕,促排针和保胎药整盒整盒地用,却始终无法怀上宝宝。最终,夫妻决定领养。“本来以为一家三口可以安安稳稳过日子了,老天又和我开这样的玩笑!”

隔壁病床的患者周女士(化名)听到方女士的倾诉后拉开帘子开导方女士:“我也是确诊了乳腺癌,已经做完3次化疗。”凑巧的是,周女士也有着多次试管婴儿的经历。


02

做试管婴儿会增加患癌几率?

这些乳腺癌的高危因素才应警惕

胡医生表示,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做试管会增加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的几率。辅助生殖技术本身不具备增加患癌风险的能力,相应激素类药物也往往是短期的、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

当然,如果本身存在乳腺癌的高危因素,无论是否进行辅助生殖,都需要定期随访。

乳腺癌真正的高危因素有以下几种:

年龄:乳腺癌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国内女性乳腺癌最多发于45-55岁。

家族史:有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的人,特别是母亲、姐妹曾患乳腺癌,其发病危险性为正常人群的2-3倍。

月经史:初潮年龄过早或绝经年龄过晚(比如超过55岁)。

生育哺乳史:未生育或生育年龄晚,未哺乳或哺乳时间过短,与乳腺癌风险增加有关。

激素替代治疗:长期使用性激素替代治疗药物,可能增加乳腺癌风险。

肥胖:超重与肥胖不仅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而且也会增加患病后复发转移的风险。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和长期大量饮酒会增加乳腺癌风险。

在医护人员和病友的鼓励下,方女士很快重拾了生活信心。化疗结束后,方女士非常果断地选择乳房全部切除 。

放疗后不久,方女士就回到了工作岗位,除了每月需要定期到医院配药打针,和正常人的生活没什么区别。


03

乳腺癌早发现早治疗

生存率很高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手段早已发展到包括手术、放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手段的综合治疗。

国内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已成为国内治愈率最高、生存期最长的恶性肿瘤之一。

如果不幸罹患乳腺癌,如何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风险呢?胡医生也给出建议:

早发现,早治疗

建议女性定期进行乳腺自我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40岁以上应定期进行乳腺筛查,如乳腺B超、乳腺X线摄影等。

规范治疗,全程管理

乳腺癌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患者应该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专业的乳腺中心,接受规范的治疗和全程管理,以确保治疗效果。

调整生活方式,增强免疫力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免疫力是抵抗疾病的重要武器。均衡饮食、适当锻炼、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避免肥胖,都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

心理调适,积极面对

乳腺癌不仅是一场身体的斗争,更是一次心理的较量。家人和朋友多支持、多理解,可以让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

定期随访,及时发现复发

一般建议乳腺癌术后2年内每3个月进行复查,2-5年每半年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情况。


胡祖健  主任医师

2.jpg

杭州市中医院乳腺病科副主任,“我是MVP”中国品牌医生10强、杭州市“千优”健康卫士。浙江省中西医学会乳腺病专委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学会乳腺病浙江分会委员、中国癌症防治联盟浙江分会委员、中国肿瘤整形浙江省免疫学会临床分会委员。擅长乳腺癌早期诊断、手术、规范化和个体化综合治疗,乳腺钙化等各种不可触及病灶精准定位切除,乳腺肿瘤整复重建,乳腺癌幸存者健康生活指导。

门诊时间(杭州市中医院)

武林院区:周二上午

丁桥院区:周一上午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