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表现,说明你湿气过重!三招帮你赶走体内湿气
雨雨雨,如果最近感觉昏昏欲睡、身体沉重 ,一定会有人告诉你“湿气太重”。
然后,很多年轻人又开始“散装养生”,完全靠一时冲动,祛湿主打一个随听随用。
你真的体内有“湿”吗?用啥除湿方法好呢?今天来听听医生怎么说~
中医如何看待“湿”
“湿”是中医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中的一种,最为难缠。
湿气遇寒成寒湿,让人冷得透心彻骨;遇热为湿热,闷得透不过气、出不了汗;遇风化为风湿,成为难以摆脱的慢性病……
它的来源分外湿和内湿。
1 外湿
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住环境潮湿等环境的湿气侵袭人体所致,常常表现为关节肌肉的酸疼、麻木等。
图片来源于版权图库,请勿转载
2 内湿
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效,如果脾的脏腑功能出现异常,就会导致运化水湿的功能下降,水湿得不到运化,停留在体内就会成为湿邪,往往表现出身体困重、排便不畅且大便易粘马桶、口中黏腻等症状。
虽然湿邪被分成了内湿和外湿,但它们仍然不是相互独立,毫无联系的。外湿虽然伤在表,但也会往里走,有可能就会导致内湿;内湿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又易感外湿。
西医如何看待“湿”
西医没有湿气的概念,根据气候致病特点及湿邪临床表现,可解释为细菌感染、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疾病等:
① 梅雨季环境温暖潮湿,衣物易滋生真菌、霉菌,食物容易变质,长期接触可能导致呼吸道、胃肠道等感染。此外,梅雨时节气候时凉时热,容易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出现感染。
② 进食过多生冷、油腻、酒饮和不洁饮食等,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舌苔白厚腻、口干口臭、大便黏腻不成形等。
③ 湿环境容易加重风湿性疾病症状表现,如关节酸楚疼痛、屈伸不利等。
什么样的人容易有“湿”?
1 长期处于“潮湿”环境者
从外感湿邪的角度讲,长期处于“潮湿”环境的人群,长期接触水湿者,如洗衣、厨房、水产养殖工作者等,感受湿邪的风险更大。
还有一些不良习惯者,如经常洗头发不吹干、湿衣服不换洗的人,也容易感受湿邪。
2 贪食生冷、油腻、酒饮,饮食不规律者
从内生湿邪的角度讲,贪食生冷、油腻、酒饮,及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更容易生湿。
这些因素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变差,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导致湿气在体内累积。
而生冷、油腻等饮食也是直接助生湿邪的帮凶。此消彼长之下,内生湿邪就可致病。
3 作息紊乱、长期熬夜者
作息紊乱易干扰脾胃工作节奏,且长期熬夜消耗气血,常常出现劳倦。
脾病则水谷运化受到影响,容易出现脾胃虚弱,水湿无法运化。
脾胃虚弱表现为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厚腻、大便稀溏、运化不佳。
4 缺少运动者湿气难化
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气血运行,脏腑气机升降功能,帮助水湿运化。而懒动少练,久坐伤肉,最终也会导致脾气运化失常,内生湿滞。
5 长期心情不佳、容易生气者
长期受不良情绪影响,肝郁气滞的人群,也容易导致脾虚,出现湿邪表现。
如何赶走体内的湿气?
《黄帝内经》提到:湿气首责之于脾。祛湿,先健脾。
01 八段锦
每天练练《八段锦》第三式,这个简单的小动作有助于强健脾胃,尤其适合爱焦虑、饮食不规律的人群。
02 推脾线
三阴交穴可以调动肝、脾、肾三条经络的气血。阴陵泉穴是脾经上易淤堵的部位。
从三阴交穴往阴陵泉穴的方向推揉,有助于通脾经、排湿气。
03 药食同源——四神汤
【主要食材】:洗净油脂的猪小肠200g(也可不用),茯苓10g,山药30g,芡实25g,莲子30g,盐少许(3~5g),米酒15ml(也可准备适量薏米或党参等)。
【具体做法】:将准备好的所有药材放入锅中,加1升清水煮沸,然后放入切好的猪小肠,小火慢煮30分钟。加入盐和米酒出锅。
【主要功效】:茯苓利水,山药补虚,芡实和莲子都有补脾益气、益肾涩精的功效。
最后提醒
不熬夜,少吃生冷油腻食物,改变生活习惯后,还是觉得湿气重,最好到医院辨证施治。首调脾胃+内外结合,内服中药,外用拔罐、艾灸等,祛除湿气,浑身清爽。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