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科普

为什么年轻人开始“玩抽象”?三个心理学真相是……

来源:健康杭州 发布日期:2025-03-26 08:58 浏览次数:

“听君一席话,胜似一席话。”

“生活乱成一锅粥,你快趁热喝了吧。”

“没事的,男儿膝下有小腿。”

你是否也曾在社交媒体上刷到这些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评论,不要惊慌,不要迷茫,这是时下年轻人中最流行的表达方式——“抽象”。

2024年,“抽象”成为年度最耀眼的流行语之一,入选了《语言文字周报》的年度十大流行语榜单,甚至获得某社交平台2024年度关键词的称号。

从社交媒体的数据洪流到各大平台的热门话题,从年轻人的日常调侃到品牌的营销创意,“抽象”无处不在,其影响力和渗透力令人惊叹。

这些看似荒诞的对话,为何总能让人会心一笑?从“已读乱回”到“精神布洛芬”,年轻人正用戏谑的语言重构生活逻辑。当压力来袭时,他们不慌张、不绝望,而是以幽默为盾牌,将焦虑化为段子。

今天,我们就来拆解一下“抽象文化”背后的生存哲学:玩的不是梗,是心态。


“抽象”是什么?

一场解构严肃的语言实验

若用一句话定义“抽象文化”,就像试图用筷子夹住一缕风——无形却鲜活。年轻人用三种方式玩转抽象:

1.语言:用“反逻辑”打破规训

“已读乱回”式太极:过年回家被问什么时候结婚,回答“中午,晚上也行”;理发师推销办卡,回答“抱歉,我头秃了,这是假发”。看似答非所问,实则是对边界问题的柔性抗议,用荒诞逻辑化解尴尬。

谐音梗爆破术:“能者多劳:意思是厉害的人才能多吃麦当劳”;同事吐槽“甲方又改需求”,接一句“改得好,下次去他家改风水”。语言系统的“错位感”,瞬间击碎严肃氛围。

2. 态度:把意外变成段子素材

生日蛋糕不小心摔地上?立刻宣布“地心引力为我庆生”;

工作文档没保存?自嘲“我和电脑比拼谁先宕机”;

雨天忘带伞?高呼“天降甘露,本宫今日渡劫”。

抽象人三大原则:不较真、不内耗、万物皆可“梗化”。正如心理学中的“认知重评”,通过幽默重构事件意义,让焦虑变成脱口秀素材。

3. 行为:荒诞背后的创意突围

文旅宣传不拼风景拼“抽象”:东北大米广告中英文无缝切换,黑龙江旅游自称“现代流放地宁古塔”;

职场人用“疯感工牌”无声抗议:挂上“已黑化”“电量1%”的标签,把工位变成情绪展览馆。

这些行为看似无厘头,实则是对标准化生活的温柔反抗——用创意打破规则,让压抑感在笑声中蒸发。


年轻人为何沉迷“抽象”?

三个心理学真相

1. 幽默是最高级的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说:“幽默是人类对绝望的礼貌回应。”当加班到凌晨,发一句“我与键盘签订灵魂契约,自愿加入永动机计划”,既宣泄情绪又不失体面。心理学中的升华理论在此显现:将负面能量转化为创造性表达,如同把苦咖啡调成摩卡。

2. 圈层暗号:孤独时代的社交货币

周一早八发一句“人生很短,可是周一很长”,能瞬间引发共鸣。抽象梗如同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的“摩斯密码”,在“对暗号”中确认同类——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也不必解释。这种选择性共鸣,恰是年轻人对抗社交倦怠的智慧。

3. 意义解绑:给生活做“精神减负”

当“内卷”“上岸”等宏大叙事压得人喘不过气,抽象文化高喊:“不必事事追求意义!”正如网友把胡适日记中的“打牌”梗化,用“我与胡适的共同点是都爱打牌”消解焦虑。这不是摆烂,而是主动给心灵松绑,在无意义中寻找小确幸。


从“抽象”到“解压”:

四招科学转化负面情绪

抽象文学是情绪宣泄的起点,而心理学提供了更系统的“情绪转化指南”:

1.“发疯”要优雅:给情绪一个物理出口

运动式发泄:边跑步边喊“我要创飞全世界”(实际创飞的是压力荷尔蒙)。运动促使大脑分泌内啡肽,20分钟就能让焦虑值下降40%。

艺术化表达:把emo写成“发疯日记”或画成抽象涂鸦。研究发现,将情绪具象化能降低其威胁性,相当于给大脑做“断舍离”。

2.“废话”拯救世界:认知重构实操法

ABC理论变形记:被领导批评时,把“我完了”改成“解锁新成就:获得BOSS直聘级职场指导”。

感恩废话清单:每天记录三件“无意义但有趣”的小事,比如“外卖小哥把奶茶挂门把手上像在给防盗门戴耳环”,训练大脑捕捉积极信号。

3. “躺平”的进阶版:正念冥想

呼吸整活法:吸气默念“吸收宇宙洪荒之力”,呼气默念“排出水逆霉运”,通过专注呼吸打断负面思维循环。

弹幕观想法:想象负面情绪是飘过的弹幕,不做评判只观察,如同“佛系主播围观粉丝吵架”。

4. “求助文学”不丢人:善用社会支持系统

朋友版树洞话术:“我知道你现在像被扔进滚筒洗衣机的袜子(共情)→ 需要我陪你一起甩干情绪吗?(行动支持)”。

专业心理援助:如果持续两周以上情绪低落,心理咨询师就像“情绪程序员”,帮你修复大脑BUG。


抽象虽好

也要警惕“娱乐失焦”

1. 自嘲有度:不把苦难当喜剧

自己熬夜赶工时说“本宫的血条是咖啡撑的”;

朋友生病时玩“躺ICU文学”则越界。

幽默的底线是不消费他人痛苦,否则抽象将沦为冷漠的遮羞布。

2. 场合意识:分清戏谑与严肃

在求助帖下用“建议重启人生”刷屏,会淹没真实解决方案;讨论社会议题时若只剩玩梗,则消解了问题的严肃性。

好梗如调味剂,过量使用反而冲淡主味。

3. 虚实平衡:别让“梗”架空现实

长期用抽象话术逃避问题,可能陷入“伪快乐”陷阱。记住:

玩梗是给情绪贴创可贴,真正愈合还需行动;

自嘲后别忘了对自己说:“这个坎,我能认真跨过去。”

抽象文化像一面哈哈镜,照出年轻人对生活的另类解读——他们用荒诞稀释沉重,用幽默对抗不确定。正如杜尚用小便池颠覆艺术界,年轻人正用抽象梗重构属于他们的生存美学。毕竟,最高级的治愈,不是消灭emo,而是学会与它共舞。

打印 关闭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