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48984X/2025-28215 | 文件编号 | 发布机构 |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 | |
成文日期 | 2025-04-30 | 主题分类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
有效性 | 公开形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全社会 |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八八战略”为指引,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扣深化改革、强基固本、提质增效主题主线,奋力打造卫生健康领域共同富裕和卫生健康现代化先行市,杭州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杭州公共健康治理能力位列全国省会城市与计划单列市榜首,高质量完成2024年度各项重点工作。
一、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根基
(一)强化示范引领,擦亮党建品牌特色。一是全面强化党建引领。始终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五届五中全会、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学习,细化落实卫生健康领域各项改革部署。二是打造先锋品牌矩阵。聚焦打响“医路领先、杭向健康”系统行业党建品牌,开展“创品牌、争先锋”主题党建活动,迭代打造“1+5+N”行业党建品牌矩阵,线上打造“健康云服务群”,线下开展“万名党员进千个社区”专项行动。探索“市直牵头+属地揭榜”模式,创新开展“暖心驿家”试点,深化推进行业“两新”党建服务。三是重点工作闭环管理。创新建立党建统领闭环统筹管理机制,推行考核指标、品牌活动、述职评议、问题整改、制度执行等五大事项闭环管理,以全流程管理保障重点工作落地见效。四是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制定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杭州市卫生健康委系统文化建设工作的意见》,推动卫健系统文化建设。深入开展“512国际护士节” “819医师节”等主题日活动,举办系统首届健康科普网络直播主持人大赛,打造具有高辨识度卫健IP。
(二)激发人才动能,全面锻造“三支队伍”。一是实施系统培养。以“1336”培训工程为抓手,聚焦委管干部、优秀年轻干部、优秀专业型培养苗子,累计开展7期干部集中培训,深化行业“三支队伍”建设。二是厚植聚才生态。制定《杭州市属医疗卫生单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管理工作办法》,首次开展卫健系统人才授权认定。以信息化手段整合各业务条线的评审专家资源,初步建成卫健系统评审专家库。三是畅通交流途径。接待英国医疗健康访华代表团。持续推动优秀卫技人才培养体系化、国际化,选派优秀业务骨干赴美国哈佛、北京协和等国内外高水平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开拓专技人才国际视野,提高服务水平。
(三)聚焦勤廉并举,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一是深化作风建设。持续完善“明责、履责、评责、督责、追责”的责任闭环,召开全系统清廉建设专题会议进行统筹部署,制定下发工作要点和清廉建设重点项目清单。抓实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召开2次全市卫生健康系统警示教育大会,组织委系统领导干部赴法院参加庭审旁听。二是强化监督执纪。深化落实“15+7”群众身边实事和漠视侵害群众利益专项治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重点工作,持续纠“四风”树新风。制定系统《党纪学习教育实施方案》,提出“五学五强”的工作要求,全面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三是创新智慧监管。围绕“关键人员、关键环节、责任落实”三大维度,打造市级“智廉平台”,实现市属医院全覆盖。积极探索公权力监督平台,形成“公立医院药械智慧监管监督系统”建设规则及任务清单。
二、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
(一)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一是模式改革提升驱动力。全面推进市属公立医院改革,出台《市属公立医院开展临床专科运营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推动市属医院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组织体系,建立成本核算工作流程,全面提升临床专科发展内涵。市妇儿医疗集团钱塘院区启用、建德院区揭牌。二是重大工程提供硬支撑。市一医院城东院区、市丁桥医院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市西溪医院二期工程建设有序,市老年病医院高压氧舱及配套工程完成主体建设。市九医院二期工程、市四医院迁建工程、市公共卫生中心实验室和物资储备库扩建项目开工建设。三是学科发展提供新动能。开展市级专科专病诊疗中心建设,遴选确定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制定完善新一周期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各项管理及考核办法。
(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一是统筹联动上升级。完成市、县两级疾控中心与同级卫生监督机构整合重组。强化部门联动,出台《杭州市传染病防控卫健—公安联合工作指引》《加强口岸公共卫生安全合作备忘录》《杭州市学校公共卫生工作会商机制》,确保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高效运行。二是监测预警上扩面。建立常态化传染病联动监测和信息共享工作机制,推进传染病监测预警信息化升级改造,进一步提高传染病疫情监测敏感度。三是应急处置上提能。强化疫情处置“四方责任”,推进疫情处置全环节专业指导和执法监督。完善应急处置规范流程,建成市县两级基层传染病应急队伍,规范培训演练、人员及物资管理等日常管理工作。四是医防融合上创新。全市域推进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完善疫苗流通和使用全过程追溯管理,创新推出“七码合一”疫苗身份证。指导上城区、余杭区、西湖区参与省级医防融合试点地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死亡医学证明签发电子化。五是综合防治上发力。深入开展“无结核社区”、“无结核校园”志愿者服务等项目。全面推进第五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持续推广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第二代长效针剂免费治疗工作政策。面向儿童青少年开展适龄儿童免费窝沟封闭预防龋齿项目,对重点人群开展免费的慢阻肺筛查。
(三)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开创新局面。一是传承创新进位赶超。杭州市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中医药干预试点。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发展投入机制(试行)的通知》,进一步健全完善基于服务量的中医药专科补偿机制。二是数字转型成效显著。印发《杭州市全链条可溯源中药饮片等级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深化推进中药饮片全链条溯源和分级管理医保支付改革。上线“中医智能分诊”系统,举办杭州市中医药文化数字健康体验活动,打造全省首个中医药文化数字健康生活馆,并在全市各区县推广建设。《“杭州市放心云煎药、智能舌诊治未病平台”数字化便民服务有成效》入选2023年度“浙江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十大事件”。三是特色专科全面加强。制定《杭州市中医药国医名师传承专项实施方案》,探索中医药高级人才牵引的中医优势专科建设新途径。推进市中医院、市红会医院参与新疆阿拉尔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工作,挂牌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阿拉尔指导医院,浙江省结核病诊疗中心阿拉尔分中心。国医大师王永钧建立阿克苏传承工作室。四是基层中医药水平显著提升。以“基层中医化、中医特色化”为工作思路,出台《杭州市卫生健康现代化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持续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便捷性和满意度。建设市级基层“旗舰中医馆”和市级“中医阁”。开展“国医育国娃”项目,推动中医药特色服务融入婴幼儿养育照护。五是人才科研持续发力。开展岐黄中医人才培育工程,引进国医大师,全面推进“新苗”骨干跟师人才、中医护理优才、经方筑基专项人才、岐黄核心人才培养项目。
三、坚持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智慧医疗生态体系全栈式发展。一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不断拓宽。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100%覆盖基层医疗机构。深化核心业务与人工智能融合,打造数字人“杭小育”、中医数字人“小安”、睡眠专家智能体。丰富视觉智能应用,创新推出“虚拟人生”沉浸式VR数字新疗法,开展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治疗。在第二届全国数字健康创新应用大赛中,获奖等次和数量继续均列全国城市第一。二是线上诊疗服务更加多元。迭代升级市互联网医院,增设微信端,建立“专家号候补”机制,开发特色应用专区。深入推进“数智陪诊”“云入院”,在全国首创并全市域推广“家医有约”综合服务平台。三是数据价值进一步释放。深化健康数据高铁建设,推动医药数据创新协同平台和专病数据库建设。推进病理检查结果互认共享,杭州起源的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被国家数据局纳入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
(二)科技创新水平能级全方位提升。一是平台能级有提升。落户全国首台第二代脑磁成像设备(科研),成立脑磁科研装备联合验证中心,牵头开展全国多中心研究与验证工作,深化推进精神卫生、肢体残疾康复、自闭症等领域开展脑磁临床研究。二是科技成效有突破。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杭州市临床研究水平若干措施》,打造以“大PI”为核心的临床研究团队、鼓励开展高质量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提升临床研究环境、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等措施,并配套实施《杭州市卫生健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办法》,鼓励创新研发、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三是产业协同有扩展。组建医学研究伦理审查专家库,伦理审查协作联盟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创新推出医企融合“月老会”制度,深入开展生物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扶持专项,并出台专项管理制度,有效提升研究质量。
(三)医疗服务供给能力系统性改善。一是升级县域诊疗能力。持续推进高水平县级医院建设,建设县域急诊急救三大中心。推进县域心电诊疗一体化建设,实现区域内数据互联互通、监测预警。深化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双循环”管理,。二是夯实基层医疗网底。扎实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实施“双向揭榜”共建医疗特色专科。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社区医院建设。启动以健康体检为基础的全人全程健康管理市域试点,强化“五色”分级分类管理。三是强化西部补短提升。出台《杭州市西部区县(市)卫生健康公共服务优质提升行动计划(2024-2025年)》,成立市级专家组,强化指导评估。桐庐一院升格市级医院并启动运营,“四地四院”三甲医院评审指标提升明显。遴选确定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和基层急诊危重患者机械通气规范治疗等培训项目,招收西部五县(区、市)优秀业务骨干,推进优质医疗资源西进。四是强化应急救治能力。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站点布局,增强全市公共急救体系和城市应急能力建设。高效推进公共场所AED配置。
四、坚持共建共享,民生服务温度更加凸显
(一)深化生育支持保障力度。一是强化组织统筹。坚持以系统观念谋划人口问题,市、县两级人口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召开跨部门人口工作例会、主题现场会,以“大人口观”凝聚多部门工作合力。二是健全政策体系。贯彻落实《杭州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围绕“恋、婚、生、养、教、住、行”等方面推出个性化举措。平稳实施育儿补助政策,作为杭州市唯一项目入选浙江省“十四五”妇女儿童实事最佳案例。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全面开展生育友好宣传,制定《杭州市新型婚育文化主题公共空间创建指南(试行)》,推动实施“六个一批”工作举措,全年举办“5·15国际家庭日”“7·11世界人口日”等各类主题活动,打造新型婚育文化主题公园(街区),新建5星级母婴室。
(二)延伸幼有善育服务深度。一是聚焦“托得便”。落实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配建办法,建设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型普惠机构、社区“婴幼儿成长驿站”,乡镇(街道)托育服务设施已实现全覆盖。推动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举办托育机构,实现“带娃上班”。二是聚焦“托得起”。出台《杭州市普惠托育服务“降本增效”行动方案》。为西部区、县(市)婴幼儿家庭发放养育照护券。三是聚焦“托得好”。深化医育结合,开展“医育跟诊”学习,提供小月龄托育服务。举办第二届婴幼儿发展与托育国际学术论坛、婴幼儿养育技能大赛,启动“线上授课+线下实操+师资集训”规范化培训,全面强化科学养护。强化综合监管,发布《3岁以下婴幼儿餐饮食品制作和配送标准规范》团体标准,统一购买综合责任保险,加强从业人员资质、营养膳食可视化监管,让送托更加安心、放心。
(三)提升全龄健康民生厚度。一是推动妇幼健康管理。强化危重孕产妇救治能力,健全风险筛查评估-高危专案管理-转诊上下联动-危重高效救治的孕产妇协同管理机制,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持续巩固在历史低位。推进“基层儿童早期发展项目”“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项目”国家试点,建设“市级规范化儿童早期发展基地”。二是加强老龄健康服务。开展五大健康服务专项行动,提供65岁及以上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杭州和睦老人公寓被命名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强化人文关怀,提供安宁疗护服务。三是抓好基本民生项目。启动“暖心助孕”民生实事项目,建设基层生育咨询门诊,帮助生育困难家庭实现生娃梦。为老年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组织开展全市重点人群结直肠癌免费筛查,为适龄女生免费接种HPV疫苗。开展城乡居民体检。
五、坚持统筹兼顾,创新城市治理新范式
(一)健康城市建设亮点突出。一是管理体制实现全方位优化。设立新健康杭州建设领导小组(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进一步加强聚合融合,提升工作效能。加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完成《杭州市健康城市条例》市人大正式立法项目报备工作,健康企业建设技术规范获得杭州市标准化建设项目立项。二是健康城市治理斩获新殊荣。杭州公共健康治理能力位列全国省会城市与计划单列市榜首,荣获WHO授予的“世界无烟日奖”,并受邀在博鳌亚洲论坛“健康城市市长论坛”和“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圆桌论坛上交流发言。三是爱国卫生运动彰显引领性风采。坚持闭环管理,通过“督办单”和“提示单”形式督促整改,巩固国家卫生城市成效。举办首个全民健康素养宣传月活动,全方位宣传“健康素养66条”,进一步促进养成健康行为。小营巷作为唯一的社区代表在全国会议上交流分享经验。
(二)系统行业治理更加规范。一是强化行业规范监管。制定《杭州市医疗美容机构规范化提升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杭州市医疗美容机构分类分级监管实施办法》,全面推进生活美容场所卫生专项治理行动。建设杭州市医疗废物在线监控辅助监管系统,实现医废处置违规行为的自动抓拍、告警及执法取证,推动落实医疗机构重点环节风险智能防控。二是加强医疗质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质控中心管理,提升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加强医疗质控指标监测,开展各类质控评估、质控培训,促进医疗机构持续质量改进。三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推进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推进“无陪护”病房试点,推动建立多元化“无陪护”费用支付体系。完善癌痛规范化治疗的全程管理模式,开展基层医疗机构癌痛治疗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