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在身边丨好险!男子突发心梗紧急送医!这些部位疼是前兆
本期专家
范玲珑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钱塘院区心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个人简介
长期从事心血管CCU(重症)工作,擅长心血管急危重抢救,已熟练掌握心脏介入治疗,包括心脏冠脉介入治疗、心脏临时、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等,尤其擅长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抢救。
本期看点
什么是心梗?
心梗发作有哪些信号?
日常如何预防心梗?发生了如何自救?
01
“拼命三郎”机场突发心梗
紧急时刻上演13分钟生死救援
今年42岁的杜先生(化名)是一名金融投资行业的精英,为追逐梦想,他几乎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出差、熬夜、应酬……日程表被塞得满满当当。
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当他又一次结束出差准备从杭州萧山机场返航时,突然感到一阵胸闷不适。
起初,他想着先原地休息一下,回去再做检查。没想到病情进展迅速,很快他便出现胸痛难耐、大汗淋漓等紧急症状。
机场医务人员迅速反应,第一时间将其送往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钱塘院区(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急诊科。急诊心电图提示:急性广泛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超急性期)。
图片来源于稿源单位
“心梗患者的黄金抢救时间是120分钟。”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范玲珑介绍,心梗出现后,心肌细胞会迅速死亡,病死率和致残率将急剧增加。
此时,杜先生的心电监护已出现室早二联律,随时面临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的威胁,生命危在旦夕。
紧急时刻,范玲珑领衔手术团队迅速就位,仅用了13分钟就成功开通了闭塞的血管,随后顺利实施了PCI术。在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中,杜先生最终转危为安。
02
心梗是冠心病最危重的临床类型
警惕这些预警信号
范玲珑医师介绍,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指供应心脏的血管“冠状动脉”出现急性阻塞,导致供应心脏的血液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因严重且持久性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是冠心病最危重的临床类型,极易导致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年轻人的心梗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职场精英正成为急性心梗的高发人群。
心梗发作时,患者看似毫无征兆地突然倒地,但事实上,身体会提前一个月到一周的时间里,不断发出信号试图唤起注意。
典型早期信号:持续胸痛或压迫感
位置:胸口正中间或偏左,可能放射到左肩、手臂、后背、颈部或下巴。
感觉:像“大石头压胸”“被绳子勒紧”,持续15分钟以上不缓解,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效果差。
伴随症状:出冷汗、恶心呕吐、头晕、呼吸困难、濒死感。
易被忽视的不典型信号
(高危人群须警惕)
以下症状常被误认为其他疾病,延误救治:
➤“伪装”成胃痛:上腹部胀痛、烧灼感(常见于糖尿病患者)。
➤不明原因牙痛:下牙床或喉咙紧缩感,但口腔检查无异常。
➤肩背酸痛:左肩或后背持续性酸胀,活动后加重。
➤疲劳虚弱:突然极度乏力、气短,甚至意识模糊(老年人多见)。
➤高风险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者,出现以上症状需高度警惕。
03
日常如何预防心梗?
掌握好这些自救知识
范玲珑介绍,心梗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很多都是在日常习惯里积攒的。
除了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等基础病,吸烟、喝酒、熬夜等不良习惯,也是诱发心梗的高危因素。
医生提醒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合理休息、清淡饮食、合理锻炼,同时避免情绪过于激动。
当不幸发生心梗时,要掌握好这些自救知识:
➤发病后2小时内是救治最佳窗口期,每延误30分钟,死亡率上升7.5%,因此建议尽快就医;
➤ 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来院途中能开展心电图监测和紧急心肺复苏等抢救举措,减少院前死亡风险;
➤等待救护车期间,最好保持平卧状态,杜绝剧烈活动,以免加重病情。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