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在身边 | 以爱为桥,共筑暖巢:致每一段需要“三代同堂”的婚姻
本期专家
戴春晓
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城北院区 临床心理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个人简介
对精神科疾病、综合医院精神心理障碍的诊治及心理治疗有丰富经验。尤其在焦虑症、抑郁症及青少年情绪障碍的诊断与治疗上有独到见解。有丰富的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经验,擅长青少年心理治疗、家庭治疗及婚姻咨询等。
本期看点
当原生家庭的裂痕撞上新婚的屋檐
婚姻不是两个人的独舞,而是三代人的和声
01 当原生家庭的裂痕撞上新婚的屋檐
厨房飘来萝卜炖牛腩的香气,客厅里孙子举着拼图喊“奶奶看”,卧室飘窗上,儿媳正给婆婆挑一副防老花的眼镜——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周末午后,却藏着婚姻最动人的密码:好的夫妻,从不是两个人的孤军奋战;好的婚姻,往往赢在“三代同堂”的智慧里。
今天,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城北院区临床心理科戴春晓副主任医师,将带我们共同解构婚姻的真相。
稿源供图
诊室里,28岁的小芳(化名)蜷缩在椅子上,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这位新婚不久的姑娘每日被莫名的紧张感笼罩,“我也不知道怎么了,自从结婚之后就变了,一切都变了……”
戴春晓医生在小芳支离破碎的叙述中拼凑出事情轮廓:父母因投资失败欠债累累的原生家庭阴影,让婆婆从一开始就不喜欢这个儿媳,经常因小事和小芳吵架。“就连关灯开灯她也要呵斥我!我真的受不了了!”
小芳老公也被拉扯在婆媳的争吵中,并且小芳觉得:“无论是谁的过错,他都站在他妈妈那边”。渐渐的,小芳病了……她开始闷闷不乐,莫名地哭泣、担心、紧张,甚至听到电话铃声都会心悸。这些负面情绪时刻围绕着她,让她难受得喘不过气。
02 从“传声筒”到“缓冲带”:家庭治疗的破局之道
小芳被确诊为抑郁症,开始接受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小芳的病情逐渐得到控制,但她怕回家,担心病情会复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家人。治疗团队为这个陷入僵局的家庭找到了突破口。戴春晓医生采用家庭治疗中的“自我分化”理论,引导小芳建立情绪边界。
在治疗过程中,小芳逐渐意识到自己在新的家庭中一直没有清晰的自我,遇事总是求助丈夫,或是回避与婆婆的冲突导致问题积压。她在治疗团队的鼓励下慢慢开始转变:尝试表达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看法,尝试自己直接与婆婆沟通。同时治疗团队也指导小芳的丈夫做出调整,从“传声筒”、“裁判员”转变为双方情感缓冲带。
“戴主任,我发现我有能力去解决一些问题,他们会尊重我的想法。我跟老公说出了之前的委屈,他也可以理解我。”小芳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她的眼里有了光,“最重要的是,我开始学着直面婆婆,我发现,婆婆也不是那么难沟通。”
03 婚姻不是两个人的独舞,而是三代人的和声
常听年轻夫妻说:“我们的日子,关老人什么事?”可现实是,当你们领回红本本的那一刻起,婚姻就已悄然扩展成了“我们vs问题”的共同体。
戴春晓认为,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二人转”,而是三代人的“大合唱”。夫妻关系始终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因此需要夫妻双方都能在婚姻中有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正是家庭治疗的核心理论——自我分化,其功能就是个人处理压力的能力。自主性和独立性差的人往往将第三方拉入冲突之中,导致家庭过分缠结,这样很容易造成家庭功能不良,出现“混战”现象。
婚姻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战场,而是需要不断调试的天平。当年轻夫妻懂得接纳长辈的牵挂,当长辈学会尊重小家庭的边界,那些看似琐碎的柴米油盐,终将熬煮成最温暖的人间烟火。
愿每对携手走进婚姻的恋人都能明白:最好的家,是三代人共同编织的温暖港湾;最美的婚姻,是让爱在代际间流动传承的智慧。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