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医生和三甲医院专家的生命接力
上传、传输、读图……一边是下城区长庆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一边是三甲医院的专家,通过心电会诊中心的远程会诊,仅仅10分钟,一份动态心电图检查报告挽救了一位中年男子的生命。
3月26日凌晨,家住下城区长庆潮鸣社区58岁的朱先生因胸闷、憋气半小时到某省级医院就诊,经过简单处理后症状有所缓解,当日下午,他又来到长庆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医生袁医生处就诊。袁医生接诊分析他的病情后,为朱先生开具了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查结束,他的检查资料被第一时间上传至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电图室。10分钟后,即3月27日下午3点58分,袁医生即接到了市一医院心电图室医生的电话“高度怀疑朱先生为急性心肌梗死,要紧急联系患者前往上级医院就诊。”
此时的朱先生正在上班。袁医生在电话中告知他病情的严重性,建议立即住院治疗。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朱先生启动了双向转诊通道,下午4点49分,患者安全抵达市一医院胸痛中心接受进一步检查。
医生检查后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伴有心衰症状,属于极度高危。入院后立即进行救治,朱先生气急气喘症状进一步缓解。但经冠状动脉造影术发现,朱先生的左冠脉狭窄非常严重(左主干狭窄90%、前降支近段狭窄95%),3月29日,心脏介入中心的叶显华主任为朱先生植入二枚冠状动脉支架,成功地进行了血运重建术。3月30日,签约医生袁昊前往市一医院心内科跟师学习,会同其主管医生一同查房分析其病情,为后续的联合管理和社区康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叶显华主任说,类似这样的无缝对接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朱先生的得救得益于杭州市签约服务的开展和医联体间的紧密合作。签约服务的开展,让患者拥有了一位家庭医生朋友,加深了签约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任;健康档案的建立让医生能及时地联系上患者朋友;医联体的建设、绿色通道的开启和大医院胸痛中心的建立,为危急症病人争取到了“黄金救治时间”,使致死、致残率大大降低,让患者切实感受到了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的福利。
杭州市一医院集团作为杭州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医疗人才最密集的市属综合性医疗集团,近年来已建立了辐射县级医院的杭州市域医学影像、病理、产前筛查诊断中心和危重孕产妇抢救远程会诊中心,与上城区、下城区、大江东的1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署了紧密合作协议。2015年,长庆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与市一医院签订紧密合作协议,市一医院正式成为中心的医联体指导单位。双方在医疗资源统筹管理、双向转诊推进、慢病治疗药品的配备、人员柔性流动和业务指导等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疑难心电图、胸片可以上传市一医院的心电会诊中心和影像会诊中心免费会诊。2016年,长庆潮鸣中心正式开启人才建设上浮模式,中心选派大批的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到市一医院跟师学习、参与转诊病人查房等。双方合作显著提升了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居民能够就近在社区便享受到便捷、优质、连续、同质化的基本医疗服务。
2018年,长庆潮鸣中心与市一医院的合作再次升级,开展了以区域信息化平台为依托的动态心电图远程会诊项目,即患者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背上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仪,第二天就能收到市一医院专家会诊过的动态心电图报告单。此项合作一方面弥补了社区辅助检查能力不足的短板,极大地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医联体协作单位间的合作默契程度。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