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专家在身边丨息肉直径超1CM!26岁小伙:医生,我不想切胆囊啊......

来源:健康杭州 发布日期:2023-12-26 09:28 浏览次数:

年底,职工体检又要“开盲盒”了!作为“癌症”家族的近亲,“息肉”经常被当作重点监控对象。

近日,26岁的小夏(化名)在体检时发现一个直径超过1cm的胆囊息肉。听说“直径超过1cm的胆囊息肉存在癌变风险,最好切除胆囊”后,他开始焦虑了......

1.png


01

“我还年轻,不想切胆囊啊”

内镜超微创技术成功“保胆治疗”

小夏找到了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钱塘院区(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雷家才主任。

在仔细阅读体检报告后,雷主任发现小夏的息肉直径已达1.1厘米,且随访逐渐增大,超声显示基底较宽、血流较丰富,的确符合建议手术治疗的范畴。传统手术方式无论开腹还是腹腔镜均是采取胆囊整个切除术。

结合小夏强烈的保胆意愿,雷家才介绍了消化内镜前沿技术——“经直肠入路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保胆胆囊息肉切除术”,以达到保留胆囊切除息肉的目的,小夏同意了。

2.jpg

术中,雷家才操作治疗镜顺利找到了胆囊里1.1cm带蒂息肉。接着,他精准切除息肉、无缝隙封闭创面、冲洗腹腔、缝合肠壁……

在手术团队的密切配合下,整个操作过程共耗时2个多小时,出血量不足5ml。术后病理证实为良性胆固醇性息肉,切除整个胆囊并无必要。术后,小夏没有出现发热、腹痛等感染并发症,目前已顺利出院了。


02

什么是胆囊息肉?

哪些胆囊息肉需警惕?

胆囊息肉又称为胆息肉、胆囊息肉样病变,指生长在胆囊腔内壁上呈息肉状的赘生物。多以良性为主,可以是单个或多个生长,由于其与胆囊癌关系密切,约有5%的胆囊息肉具有癌变倾向,且息肉直径越大,癌变几率越高。

3.png

临床上胆囊息肉可分为两大类。

1、非癌性息肉

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胆固醇息肉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未见有癌变报道。

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息肉周围胆囊壁有明显炎症。尚无癌变报道。

腺瘤样增生: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有癌变可能。

腺肌瘤: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3种。腺肌瘤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可能癌变。

2、肿瘤性息肉

腺瘤:多数为单发,少数多发,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是胆囊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部分病例同时伴有胆囊结石,单纯胆囊腺瘤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恶变率约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

“临床上多数人属于非癌性息肉,对于非癌性息肉也一律采用手术切除胆囊方式进行治疗并无必要。”雷主任提醒。

当胆囊息肉具有以下特征时须警惕: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患者年龄超过50岁、息肉短时期内增大明显、息肉基底部宽大或无蒂,合并有胆结石或原发性胆道硬化症的患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03

如何预防胆囊息肉?

主要做好三方面

目前,多数胆囊息肉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慢性炎症和胆囊结石等有关。雷主任建议,日常生活中可从以下方面进行预防:

定期检查:包括超声检查、增强CT、肿瘤标记物等检查,以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避免危险息肉威胁身体健康。

健康饮食:日常饮食注意营养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不要长期不吃早饭、过多摄入高油脂、高胆固醇类食物,以免加重胆囊负担。

适量锻炼:根据个人情况合理锻炼,不仅能提高身体抵抗力,还能保持健康体重。


雷家才  主任医师

4.png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钱塘院区(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兼内镜中心)主任,擅长消化急危重症疾病诊治,尤其擅长消化内镜微创治疗,如胆胰疾病ERCP诊治、消化道良恶性肿瘤ESD诊治、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SVD治疗、超声内镜和内痔内镜综合治疗、阑尾炎内镜治疗ERAT、NOTES保胆取石、保胆息肉切除等内镜新技术。

门诊时间:

周四上午(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钱塘院区)

周四下午(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仁爱院区)

打印 关闭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