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警惕人传人!母亲被咬伤,结果女儿也遭殃

来源:健康杭州 发布日期:2023-09-04 09:43 浏览次数:

先来认识一下

本篇科普的主角~

1.jpg

蜱虫:又名壁虱、扁虱、草爬子,是一种体形极小的节肢动物。

蜱虫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背腹扁平,体型从芝麻粒大到黄豆大小不等。

蜱的可怕之处在于能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危害极大。

最近,60岁的吴阿姨一家(化名)就因一只小小的蜱虫遭遇了不幸:吴阿姨的母亲在外出务农时,被蜱虫咬伤,不幸去世。在母亲住院期间,吴阿姨寸步不离地照顾着,但奇怪的是,吴阿姨也出现了类似的发热、乏力等症状······


为照顾母亲,女儿也被传染

屋漏偏逢连夜雨!吴阿姨吃了药也没见退烧,并且还出现了腹泻的症状。这下吴阿姨一家更慌了,难道照顾母亲时被感染了?

2.jpg

一家人赶紧前往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感染科副主任吴旻立即对其病情进行分析,发现吴阿姨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出现下降,在排除其他发热原因后,结合近期照顾母亲的既往经历,医生考虑吴阿姨也被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

后经相关检测结果显示,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证实了医生的推断没错。

3.png4.png

      患者住院期间体温的变化(蓝线)                    患者住院期间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变化

幸好及时查明病因,吴旻团队立即给予相应的治疗。一周后,吴阿姨病情明显好转,目前已顺利出院。


医生提醒:这种病毒有人传人的风险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又被称作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俗称“蜱虫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吴旻表示,感染这种病毒后,一般经过1-2周的潜伏期后突然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

此病伴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血常规检测可以发现白细胞和(或)血小板进行性下降。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症状,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近十年的统计结果显示,病死率约5%。

吴旻说道,除了虫叮咬,新型布尼亚病毒存在人传人的现象。例如,直接接触确诊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也会导致相关蜱媒疾病的传播。即便患者去世后,无防护下近距离接触尸体同样存在被感染的风险。极个别情况下,该病通过气溶胶传播亦存在可能。


如何防止被蜱虫叮咬?

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的居民,平时要注意清理和杀灭家居环境中游离蜱和饲养家畜身上附着的蜱。

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同时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派卡瑞丁、伊默宁(又叫驱蚊酯)是抗蜱较为有效的药剂。

回家后及时洗澡,淋浴有助于洗掉附着的蜱虫。检查腋窝、腹股沟、头皮、颈部、腰部及脚踝下方等皮肤褶皱、薄弱部位有无蜱附着。

如果同时携带宠物,需及时检查宠物耳部、腹股沟等部位有无叮咬的蜱,并注意切勿徒手捕捉宠物身上的蜱虫或其他寄生虫并进行挤捏。

除防范蜱虫叮咬外,医务和陪护人员接触病人时也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避免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

打印 关闭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