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在身边丨因“痔疮”确诊直肠癌!这种颜色的血便要小心
本期专家
饶春晖
杭州市中医院肛肠科副主任医师
个人简介
从事肛肠科临床工作近20年,擅长痔、肛瘘、肛裂、肛周脓肿等肛周疾病的经典治疗及微创和无痛化结肠直肠癌的治疗、结肠镜检查及结肠镜下的各种治疗。
本期看点
反复便血,一查竟是直肠癌
什么颜色的血便需警惕肠道肿瘤?
如何预防便血?
01
反复便血误以为痔疮
一查竟是直肠癌
半年前,李先生(化名)断断续续出现了几次便血,由于他平时就有肛门肿物脱出的情况,所以单位体检时经常拒绝肛门指检,认为只是“有痔疮”,便不重视,自行使用痔疮药物。
可是半年来症状反反复复,严重影响李先生的生活。为得到有效治疗,李先生来到杭州市中医院肛肠科门诊。
该科副主任医师饶春晖乍一看,确实是痔疮脱出,肛门镜下亦可见痔区黏膜隆起糜烂,并告知患者最好先住院完善肠镜,排除手术禁忌后,再考虑痔疮手术治疗。
图片来源于稿源单位
李先生住院后进行了肠镜检查,镜下发现直乙交界处一占位性肿块,已经占据肠腔3/4圈,同时痔区黏膜也有隆起、糜烂,根据活检病理结果提示低分化腺癌。
饶春晖根据病情安排直肠癌根治手术治疗,术后李先生恢复良好出院,后续根据病理结果执行化疗方案。
02
便血从何而来?
找到病因除病根
便血简单来说,就是血液从肛门排出,粪便带血或全为血便。
便血的颜色可因出血部位不同、出血量的多少,以及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的长短而有所差异,常见的有鲜红、暗红(果酱便)或黑色(柏油便)。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便血呢?
痔疮作祟:痔疮是便血的“头号元凶”,尤其是内痔,由于其位于齿线以上,表面为黏膜,在排便时,干结的大便极易摩擦内痔表面,导致其破裂出血。
肛裂困扰:肛裂是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经久不愈的缺血性溃疡。排便时,干结的大便撑开肛裂部位,不仅会引起剧烈疼痛,还会导致出血。
肛裂导致的便血通常量较少,颜色鲜红,多附着在大便表面,或在便后手纸上可见少量血迹。
肠道炎症侵袭: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炎症性疾病,会使肠道黏膜处于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肠道黏膜极易受损出血,从而引发便血。
肠道息肉隐患:肠道息肉是肠腔内突出的赘生物,部分息肉表面血管丰富,质地较脆,在排便过程中,受到大便的摩擦,就容易破裂出血。
肠道息肉导致的便血一般无明显疼痛,出血量可多可少,有时仅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
肠道肿瘤威胁:结肠癌、直肠癌等肠道肿瘤,由于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运丰富,且质地脆弱,极易发生出血。
肠道肿瘤引起的便血,血液颜色多为暗红或果酱色,患者还可能出现体重下降、贫血、乏力等症状。
03
预防便血要从“肠”计议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预防便血的发生远比治疗更为重要。饶春晖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分享了一些预防便血的实用方法: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期久坐,定时起身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每天保证适量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肠道蠕动功能,预防便秘。
合理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糙米等,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对肠道和肛门的刺激。同时,要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饮酒,以免加重肠道负担,诱发便血。
保持肛门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保持肛门局部清洁干燥,可有效预防肛门疾病的发生。
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患有痔疮、肛裂、肠道炎症等疾病的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按时用药,定期复查,防止病情加重导致便血。
定期体检: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以及有肠道肿瘤家族史、长期不良饮食习惯的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肠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肠道病变,及时治疗。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