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好医生什么样?杭州14位医务工作者谈标准
昨天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杭州市的6.6万医务工作者以“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用仁心匠心铸就了百姓安康的坚实屏障。
这些年来,杭州卫健系统始终将“人民健康为中心”理念贯穿医疗实践全过程,以技术为根本,打造医学创新高地,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等举措,打造医疗人才发展沃土。
杭州医者的精神图谱,是仁心与匠心的交融,是传统与创新的共鸣。在日常工作中,让资深专家与青年骨干结对,通过手术带教、病例复盘等形式实现精神与技艺的双重传承。在日常诊疗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466万市民,续签率达85%。
医学是爱的产物,医生有温度,医学才有温暖。好医生应该是什么样的?深耕多年、德高望重的医学大咖和专家,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社区医生,都有自己的理解。都市快报记者采访了14位代表,一起听听他们的心声。
好医生要有“三心”
童向民 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滨院区、吴山院区、城北院区、桐庐医院党委书记
在我看来,好医生首先要有一颗“如临深渊”的敬畏心。从穿上白大褂的那天起,便要牢记生命至上。从医三十余载,我深知精准诊断是医者的底线。日常工作中的每次就诊问询、病历复核,每项检查研判,都要做到抽丝剥茧,让误诊无处遁形。
其次要有“枝叶关情”的同理心。医术之外,更需体恤人心。每次患者“重生”时,他们眼中重燃的希望让我明白: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疗心。日常诊疗中,多一句病情解释、多一次耐心倾听,帮患者打消顾虑、减轻负担,这份人文关怀远比技术更暖人心。
最后要有“永不止步”的进取心。医学日新月异,停滞便意味着落后。我们既要深耕临床提升医术,也要拥抱创新惠及患者,更要做好“传帮带”,让年轻医生在实践中成长,让医者使命代代相传。
好医生应该有
“仁”“精”“勇”“廉”四个“底色”
刘新功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
好医生不仅是“生命的修复者”,更是“心灵的温暖者”“信仰的传递者”。在我心目中,好医生应该有四个“底色”——
第一个底色是“仁”:心怀苍生、视患如亲。好医生的白大褂下,装的是“医者父母心”。
第二个底色是“精”:深耕专业、永不止步。医学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学问,好医生从不会满足于“差不多”。技术是医生的“武器”,精进技术,本质上是对生命的敬畏。
第三个底色是“勇”:敢担风险、坚守原则。医学有局限性,但好医生绝不会因怕担责而推诿。
第四个底色是“廉”:守正自律、淡泊名利。清白行医,才能挺直腰杆站在患者面前。
好医生不会把“服务”挂在嘴边,而是用行动让患者感受到“被重视”。这些细节或许不宏大,但足够温暖。
科技为刃,仁心为鞘
好医生不仅要有锐度更要有温度
张祖勇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一名真正的医者,必须勇立医学科技的潮头。要敏锐洞察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精准医疗等前沿领域的澎湃浪潮,要不断精进诊疗技术,潜心科研攻关,敢于突破禁区,挑战疑难杂症。唯有掌握“有用、有效、有利”的尖端科技利刃,才能更快速、更精准地斩断病魔的锁链,为患者赢得宝贵的生机。这是时代赋予当代医者的神圣责任,也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然而,医学绝不仅仅是冰冷的仪器和精确的数据。我认为,医学更深层的本质,是关于“善”的传承。它的内核是善良的本能、是温暖的关怀、是真诚的帮助。
在我们医院,“善院”不仅是“三院”的谐音,更是我们多年来深入“三院人”的善文化基因。我们“寻善”,发现身边同仁的闪光点;我们“行善”,将关怀融入每一次问诊、每一次操作;我们“扬善”,让这份温暖在医院内外传递。
用真心换真心,用专业除病痛
用担当护健康
詹强 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在我心目中,一名真正的好医生,医德、医术、责任都必须过硬才行。
好医生首先要有德,对患者有“仁爱之心”。看病时多一份耐心,让病人和家属心里明白、踏实;在病人遇到困难的时候,能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帮他们排忧解难;面对诱惑,能守住底线,清清白白行医。
好医生要医术过硬,对自己严格要求。我们的每一个诊断、每一次用药、每一次手术,都关系着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所以,光有仁心还不够,一定要有硬功夫、真本事。无论是门诊看病、做手术,还是做研究,都力求做到最好。
好医生还要有担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遇到重要活动、重大事件等需要医生顶上去的关键时刻,能够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也能够默默坚守、毫不懈怠,担得起行医济世的责任。
“人本、平等、至善、专注、自省”
这是好医生应具备的品质
邓旻 杭州市西溪医院党委书记
在医学领域深耕三十余载,从临床一线的急诊医生到肩负医院管理重任的党委书记,我认为“好医生”应具备“人本、平等、至善、专注、自省”的品质。
“人本”是诊疗的基石。医生开出的第一张处方,应是关怀。要将患者视为有机整体,而非仅聚焦于病灶。
“平等”是沟通的准则。医患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基础上的伙伴关系。作为医生应充分给予患者知情权、参与权与选择权,通过有效沟通消弭信息壁垒,让患者成为自身诊疗决策的共同体,方能凝聚共识共抗病魔。
“至善”是职业的灵魂。体现为对患者的深切悲悯与设身处地的共情。
“专注”是精进的路径。医学之路即终身学习之路。
“自省”是提升的阶梯。好医生需常怀对生命的敬畏之心。通过持续自省复盘诊疗和手术细节,优化临床路径,提升服务效能,在总结与提炼中不断精进。
好医生应是“良医”
不仅疗疾更疗心
骆宏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成为一名好医生,不仅看其医术精湛、科研厚重,更重视其是否具备“仁心”“慈悲心”等基本德行。站在本土化实践立场,好医生应是一个“良医”,不仅疗疾,更疗心,能诚意正心、以礼待人,洞察人性之苦,安抚心灵之痛。在帮助患者康复的过程中,传递善意、唤起希望,同时践行“医乃仁术”,服务社会,护佑民心。
近年来,我们医院在深耕精神、心理疾病精准诊疗的基础上,以“全病程管理”为引领,面向未来构建医院发展的良性立体生态空间。
我们也将继续发挥精神卫生行业领头雁作用,以时代之需,人民之愿为己任,诠释好医生的担当,奋力谱写精神专科医院高质量发展新华章,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仁和精诚、术贯中西
实现传统与现代相融的医疗境界
叶俊 杭州市中医院武林院区、丁桥院区党委书记
我们医院每位新入职的医生都要经历独具特色的“入职第一课”——在丁桥院区牌匾馆接受医德教育。这个珍藏近300块中医药牌匾的展馆,见证了医院70余年“仁和精诚”的精神传承。
从入职第一天起,我们就让入职医生们在这些“会说话的文物”前思考医者初心。在这里,新人们要学习孙思邈“大医精诚”的训示,既要掌握《黄帝内经》“辨证论治”的智慧,更要体悟牌匾所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仁心。
医院在培养新生力量时,始终贯彻牌匾中“术贯中西”的理念。一方面要求熟读《伤寒论》等经典,另一方面鼓励赴国际顶尖医疗机构进修,培养既能把脉,又能融合现代科技的复合型人才。
牌匾不是挂在墙上的装饰,而是刻在心里的准则。好医生应当恪守“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医者仁心,追求“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最终实现传统与现代相融的医疗境界。
医学不仅是技术的较量
更是心灵的对话
李香娟 杭州市妇女儿童医疗集团钱江院区(杭州市妇产科医院)院长
每位患者都是带着故事前来求医的,从产科守护新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到辅助生殖技术点亮无数家庭的希望之光,再到盆底修复重塑女性健康人生,见证生命轮回与健康重生的每个瞬间,都让我真切体会到医者的价值与使命。
一位好医生应当秉持“三心二意”的从医准则:以精湛医术为立身之本,以终身学习为进阶之道,更将爱心、责任心与同理心熔铸成医者的人文底色。医学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心灵的对话。
从青春期保健到更年期管理,从婚孕检指导到产后康复,从婴幼儿养育到儿童健康促进,我们致力于成为妇幼健康旅程的终身守护者,让优质医疗资源如春风化雨,润泽每个需要关怀的角落。
“好医生”刻在
服务的每一帧细节里
陈建芬 杭州市五云山医院党委书记
真正的“好医生”,其画像深刻烙印在服务患者的每一个具体场景中。
在体检服务中,好医生是生命防线的“守护者”。这不仅要求阅片触诊时极致的细心,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结节或一个异常的波形,主动捕捉潜在的健康隐患;更要用通俗的语言来穿透专业壁垒,让疾病能够被“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让每一份报告上的“建议随访”都成为守护健康的温柔叮咛。
在健康管理中,好医生则化身“赋能伙伴”。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变“知易行难”,五云山医院创新性地推行“五张处方+七师共导+健康教练技术”的整合模式,健康团队会共同参与制订计划、解疑答惑、打破瓶颈,让运动、营养、睡眠、中医、心理处方转变成“实用锦囊”,更自然地融入生活中,最终将健康蓝图化为现实。
在康复治疗中,好医生更是“身心重建的工程师”。一句“别怕,我们一起慢慢来”,一次蹲下身的倾听,往往比任何手法更能抚平心灵的沟壑,让他们能够重新拾起对生命和生活的“信心”。
归根结底,无论岗位如何转换,好医生的价值,最终写在患者重获的健康里,刻在重拾的尊严中,用专业与仁爱,照亮每一个守护生命的航程。
选择公卫,就选择了为公
选择疾控,就选择了奉献
陈珺芳 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所长)
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杭州公共卫生牵头单位,履行的主要是政府交办的公共卫生职责,包括传染病的防治、公共卫生监督、免疫规划、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等。
与临床医务工作者相比,公共卫生医师的职能更加广泛。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公共卫生医师首先要有良好的人生品格,包括诚实守信、善良真挚、宽容尊重、爱岗敬业等。
其次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除了医学方面的知识,还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具备缜密的科研思维、创新的理念、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
第三是要有强大的沟通技巧,做好政府、部门、社会、个人四方协调工作。
第四是崇高的奉献精神,公共卫生医师的成绩往往体现的是团队的力量,很难个人量化,短时间内可能很难看到成就,很多时候是默默无闻一步一步地前进,甚至耗费几代人的努力去做好一件事。所以,我们有句话说“选择公卫,就选择了为公;选择疾控,就选择了奉献”。
最后是果敢的担当能力,尤其是面对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好医生要临危不惧、独当一面,“拉得出、打得响、能打胜仗”。
医疗的本质
是回应百姓诉求
胡海强 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好医生要真诚尊重每一位患者,将他们置于平等地位,耐心倾听诉求,学会共情。唯有如此,才能充分调动患者及家属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每年冬天,老患者余奶奶都会亲手为我织毛衣、围巾,这份质朴的礼物让我倍感温暖。患者把我当朋友,这份信任无比珍贵。
医疗的本质,是回应百姓诉求。医术是基石,怀揣对生命的敬畏,以患者为中心,践行全周期守护、个性化诊疗,方为医道精魂。
换位思考
为患者排忧解难
陈国对 杭州市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主治医生
作为区属医院医生,我日常接触最多的是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慢性病管理是一场“持久战”,患者往往承受着生理不适和心理压力双重的痛苦。从业15年来,我一直以“为患者排忧解难”为宗旨,除了治疗生理上的不适,还要帮患者排解心理压力。
在我心里,一个好医生,首先要愿意和患者沟通,同时还要有共情能力、具备扎实专业能力、责任心、人文关怀,当然还要坚守职业道德。在和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很关键的一点是要“换位思考”。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兼顾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感受和家庭负担。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和意愿,设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我们怀有一个共同期待,既让患者有长期坚持治疗的动力,也能让医患关系更亲近。
做百姓健康“守门人”
让患者信赖我们
许丽琼 杭州市拱墅区长庆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主治医师
基层全科医生的工作,就像是一场守护居民健康的“马拉松”。我们的主要职责是全程管理患者的慢性病、基础病,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每一位患者的健康都能得到切实保障。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始终严格按照指南要求,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慢病管理方案。从饮食建议到运动指导,从用药提醒到定期复查,力求在有效控制病情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发现潜在的疾病,同时做好已有慢性病的管理,让患者对我们产生信赖。
社区医生就像健康管家
既要火眼金睛,更得真心实意
杨鑫 杭州市西湖区转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副主任医师
我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了20年,目前是1300多位居民签约的家庭医生。很多时候,晚上10点我还会回复患者的消息,在我看来,患者就像是我的家人、朋友一样,他们有任何健康相关的问题都会来问我,我只要看到消息就会回。我知道我的回复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作为一名全科医生,用全科的诊疗思维去给患者治疗很重要。我总结了“看病五步法”:看脸色、问睡眠、查饮食、问二便、摸脉搏。有回陈大爷来配胃药,幸亏多问了两句,结果查出心肌缺血,及时避免了心梗。像这样的例子不少见,社区医生就像健康管家,既要火眼金睛,更得真心实意。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