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专家在身边 | 血压飙到220!29岁小伙高血压拖成心衰进急诊

来源:健康杭州 发布日期:2025-07-07 15:04 浏览次数:

本期专家

魏丽萍

杭州市中医院心血管病科副主任医师

个人简介

从事心血管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1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各种心血管疾病。

本期看点

警惕高血压“盯”上年轻人

沉默的“杀手”比你想象的还危险

守护健康,从“早”做起


01

29岁小伙患高血压5年不重视拖成心衰

29岁的张先生(化名)总觉得“高血压是中老年人才会操心的事”,即便自己体检单上连续5年标注着血压异常,近两年更是达到180/110mmHg,他依然仗着年轻底子好,没有任何不适,一直没有重视和治疗。

转折发生在连续加班熬夜1周后,张先生突然出现胸闷气喘,不能平卧,呼叫120送至杭州市中医院急诊科,当时他的血压飙至220/130mmHg,考虑急性心衰、肾功能衰竭,收住心血管病科副主任医师魏丽萍医疗组治疗,经过纠正心衰、降压等治疗好转出院。

出院后的门诊随访成了张先生新生活的起点。魏丽萍为他制定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血压控制平稳,心功能也逐渐恢复正常,遗憾的是肾功能还是有轻度减退。

如今的张先生的家里多了血压计,手机里也设着服药提醒闹钟。他常跟朋友念叨:“年轻不是借口,别等身体亮红灯才知道害怕。”

稿源供图


02

沉默的“杀手”正在悄然摧毁年轻的身体

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的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7.5%,而18-34岁的年轻人中,高血压患病率已超过10%。魏丽萍表示,张先生的经历绝非个例,高血压早已撕下“老年病”标签,悄然侵袭年轻群体。更令人忧心的是,许多年轻人像张先生一样,认为“没症状=没危害”,将身体发出的警报置之不理,能拖就拖,能等就等,最终等来了救护车。

高血压的危害

心脏危机四伏:持续高血压如同让心脏“超负荷举铁”,心肌变厚变硬,最终不堪重负诱发心力衰竭。同时,高压血流冲击血管壁,更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心梗、猝死风险飙升。

大脑警报拉响:脑血管在高压冲击下变脆、堵塞或破裂的风险剧增,脑卒中可能瞬间发生,致死致残率极高。

肾脏过滤器“罢工”:肾脏是高血压的“重灾区”。肾内细小血管长期受压硬化(肾动脉硬化),过滤毒素功能急剧下降,肾功能减退甚至肾衰竭接踵而至,严重者需终身透析。

视力“小偷”:眼底血管同样难逃损伤,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可导致视力模糊甚至失明。

全身血管“早衰”:全身动脉加速硬化,为日后多种致命疾病埋下祸根。


03

守护健康,从“早”做起

为何年轻人更易“轻敌”?魏丽萍解释,早期高血压常无症状,麻痹性极强,而且大部分年轻人认为身体耐受力强,疾病离自己很远,即使查出高血压,也排斥就医和吃药。同时,经常吃高盐高油外卖、熬夜、缺乏运动、压力大等都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

“生活习惯的改变,降压效果堪比降压药。”魏丽萍建议大家在生活中做好以下几点:

定期检测:即便年轻、无症状,也要养成定期监测血压的习惯,在家中自备电子血压计,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

健康饮食:每日摄入食盐<5克,警惕加工食品、外卖、调味品中的“隐形盐”;摄入足量蔬果、全谷物、低脂奶制品、优质蛋白,减少饱和脂肪和糖。

适当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等,打破久坐。

规律睡眠:学习管理压力,保证充足规律睡眠。

定期复诊:监测血压控制情况及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健康。

魏丽萍提醒:若生活方式干预后血压仍不达标,务必遵医嘱规律服药,切勿自行停药减量。

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