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包别乱挠,掐十字、抹口水都错了!止痒消肿急救指南来了→→
被蚊子叮咬后不仅瘙痒难耐,处理不当还可能引发感染。
夏日蚊虫肆虐,如何准确识别蚊子叮咬症状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措施?今天,带你来GET止痒消肿急救指南!
一、为什么蚊子总“偏爱”你?
1.代谢旺盛者
蚊子靠触角上的二氧化碳感受器追踪目标。孕妇、肥胖人群、运动后大量出汗者呼吸频率快、二氧化碳排出量大,体温也相对较高,容易吸引蚊子。
2.特殊气味携带者
汗液中的乳酸、尿酸,护肤品的香味(如香水、发胶),甚至饮酒后散发的酒精味,都会成为蚊子的“导航信号”。
3.特定血型与肤质
部分研究表明,O型血人群因皮肤表面化学物质差异,可能更招蚊子;皮肤菌群失衡、清洁不足者,因体表微生物分解汗液产生特殊气味,也易被叮咬。
4.穿着深色衣物者
蚊子对黑色、深蓝色等深色衣物更敏感,这类颜色在阳光下反射的光线与蚊子偏好的阴暗环境相似,容易被误认为栖息地。
二、蚊子叮咬症状识别
被蚊子叮咬后,皮肤会出现典型的红肿、瘙痒症状,但不同人群和叮咬情况会有差异:
1.普通叮咬。局部出现直径0.5 - 1厘米的红色丘疹或风团,中央常有针尖大小的瘀点(叮咬口),伴随瘙痒,数小时至数天内消退。
2.过敏反应。部分人对蚊子唾液过敏,叮咬处红肿范围扩大,形成水疱、大斑块,瘙痒剧烈,甚至出现发热、恶心等全身症状,需及时就医。
3.继发感染。反复抓挠导致皮肤破损,可能引发细菌感染,表现为叮咬处红肿加剧、渗液、结痂,甚至出现淋巴结肿大。
三、这样止痒比掐“十”字更有用
1.立即冷敷
被叮咬后,用冰块、冷毛巾或冰袋敷在患处10 -15分钟,降低局部温度,收缩血管,缓解红肿和瘙痒。
2.止痒消肿
①非药物方法:涂抹肥皂水、小苏打水(碱性溶液中和蚊子唾液的酸性)、芦荟胶(消炎舒缓)或薄荷叶汁(清凉止痒)。
②药物治疗:轻度瘙痒可使用炉甘石洗剂涂抹;症状较重时,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如地奈德乳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但避免长期大量使用;瘙痒剧烈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
3.避免抓挠
抓挠会刺激皮肤释放更多组胺,加重瘙痒,还可能导致皮肤破损感染。可轻拍患处或涂抹止痒产品转移注意力;儿童可戴手套防止抓挠。
4.特殊情况处理
①水疱处理:若叮咬处出现水疱,避免自行挑破,以防感染;水疱较大或疼痛明显,需就医处理。
②严重过敏反应:出现呼吸困难、头晕、恶心呕吐、全身皮疹等症状,可能是过敏性休克前兆,需立即就医。
5.预防感染
破损皮肤可用碘伏消毒,保持清洁干燥;若出现红肿加重、发热、化脓等感染迹象,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
四、蚊虫叮咬误区与注意事项
误区1:蚊子咬了抹口水
蚊子叮咬人时会注入含有蚁酸等成分的唾液,引发皮肤的过敏反应,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而口水主要由水、淀粉酶、溶菌酶等组成,虽然溶菌酶有一定杀菌作用,但口水无法中和蚊子注入的酸性物质,也难以抑制过敏反应,所以不能有效缓解蚊子叮咬引起的红肿和瘙痒,并且口水中含有多种细菌和病毒,涂抹在蚊子叮咬处可能会污染伤口,增加感染的风险,导致皮肤问题加重。因此,被蚊子叮咬后,不建议用抹口水的方法来处理。
误区2:风油精/清凉油可治愈叮咬
此类产品仅能暂时缓解瘙痒,无法消除红肿,且婴幼儿皮肤娇嫩,不宜大面积使用。
误区3:反复抓挠“止痒”
抓挠会破坏皮肤屏障,增加感染风险,甚至留下疤痕。
注意事项:孕妇、儿童选择药物时需谨慎;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全身反应,应及时就医。
五、长期防护:降低叮咬风险
1.日常防蚊
使用含避蚊胺(DEET)、驱蚊(IR3535)、埃卡瑞丁的驱蚊产品,按说明书涂抹;穿浅色长袖衣物,减少皮肤暴露。
2.环境管理
及时清理花盆、水桶等积水容器,从源头减少蚊子滋生;安装纱窗、使用蚊帐,物理隔离蚊虫。
掌握蚊子叮咬的识别与处理方法,既能快速缓解不适,又能避免并发症。
这个夏天,科学应对蚊虫困扰,让肌肤清爽无“痒”!
朗读